大良村“伐马角”取雨原始崇拜文化遗存6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接着上回说...

大良村的妇女虽然不直接参与往太白山“取雨”的表面活动,但后勤工作却全部都是她们的。从烧水做饭、整理干粮行装、制作“钱粮”“高招”,她们都是男人们的帮手; 在男人们“取水”、“接水”、“迎水”、“游水”、围坛的过程中,如果旱象急迫,村里还要专门寻找七位大姑娘,在一间清净房舍,中央放一只大木盆,盆内有水,水中有石狮子,七位大姑娘围跪在周围,一起洗石狮子; 且一边洗,一边高声唱:“狮娃狮娃哥哥,天干火着,毛头女子没人养活。请龙王,拜玉皇,清风细雨下一场。先洗狮娃头, 白雨满街流; 后洗狮娃尾,四面八方都下雨”。

这里,从“取水”开始,到围坛结束, 整整20多天里,如果天上下了透雨,都算祈雨成功, 就要唱大戏“谢水”, 以示庆贺并对山神还愿; 如果未下雨,即称“干坛”, 还要惹人耻笑。据说1950年的“取雨”,中间出了一点差错,按规矩是“游水”后的第三天围坛,但人们着急,第二天就围坛,结果直到坛满的第七天,也没下透雨。晚上结束前,别村的人也来看热闹,村子的主事人很尴尬,又“伐”下“马角”崇山大王,问: 七日已毕,天上无雨,怎么办?“马角”答: 七日无雨,再续两日。第二天中午即下大雨。有人认为,此次是“干坛”; 也有人认为是程序出错,在正常的时间内下了雨, 后来还是唱了大戏。

大良村“伐马角”上太白山取雨时间长,动用人力多,耗资巨大, 他们的主资来源是: 全村按土地总地亩, 一亩地一升豌豆; 另外,“钱粮”、“高招”、彩亭的制作也分到了各家各户,原则是四家制作一个亭子,两家合作一具“高招”, 一家制作一竿“钱粮”; 其它捐款捐物另记。

大良村村民对他们村旧时“取雨”的灵验至今仍颇堪自豪, 提起来心里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激动, 认为是“行必果”,“求必应”。因此,旧时村东、村西、村北的3000余亩旱地一直没有灌溉设施。邻村对大良村的“取雨”也颇信任,只要看到大良村在“取雨”,正浇地的,有的人连正浇地汲水的辘轳都搬回家,等待天上下雨。邻村父慈村水帘圣母庙前殿山墙上悬塑的一组太白山祈雨图,塑的就是大良村祈雨情况,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公信力。

但是,祈雨活动毕竟是一种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尤其和近代科学知识相悖,在民国年间就曾遭到政府质疑;当然,不知是苍天有意还是巧合,祈雨人们的真诚“总能”感动上苍,逢“凶”化吉。今年89岁的解文治老人讲述了一个民国十九年的传奇段子是: 那年秋旱,且伴以蝗灾, 大良村“取雨”回程途经县城, 西北大学毕业的渭南人强云程在户县当县长,他以为“取雨”是胡闹扰民,先是关了县城西门, 不让“取雨”群众入城; 后来开了西城门,“取雨”队伍进了城,却关了东城门,不让出城,且给“取雨”的群众要“雨”,有意刁难。这时,县政府的行为激起了“取雨”群众的愤怒,“马角”狂性大发,黑龙大王取下缠在腰间的乌梢鞭在头顶上方挥动“叭叭”作响,一会儿功夫,从太白山方向飘来一块乌云,在县城上空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街道上的黄胶泥水漫过脚面。时政府人员打开县城东门,让“取雨”队伍出城,城外却依旧是一片骄阳。不过,该传奇段子在大良村西侧近十里地的王寨村也还另有版本,王寨村72岁退休教师陈新春讲: 该传奇是他们村的事情,旧时王寨村“伐马角”取雨也往太白山,情节区别在于回程时被阻挡在县城西关涝河桥上,不让进县城,给“取雨”的人们要“雨”,“马角”狂怒后, “黑龙”在桥心施法,不可思意的直竖起了乌梢软鞭,像一根香直指苍天, 让观众惊异。一会功夫,从太白山方向飘来“筛子”大一块云朵, 在县城里大雨如注,水从城门洞向外流,城外天空却一片晴朗。

 

 

 

未完待续...

灬冷漠丶欢(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