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赞、孟良与焦将堡的历史渊源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在北宋历史上,杨家将是一支精忠保国、英勇善战、功盖天下的民族英雄团队。从开国元勋杨继业、佘太君,到抗辽元帅杨延景、杨宗保,作为杨家将几代领军人物的鞍前马后,焦赞、孟良功不可没。
国人常以戏曲舞台上焦赞、孟良粗犷鲁莽、武艺笨拙之形象,戏谑“焦赞孟良,一对大木头”。其实,焦赞、孟良不是那种纯粹鞍前马后的角色,例如北宋宰相包文拯身边的王朝马汉。在杨家将群体中,焦赞、孟良不仅是一对憨厚的“兄弟”,更是一对冲锋陷阵的猛将,他们以忠勇书写了悲壮的史页,我们从杨家将的各种评书版本中可以领略他们的高大形象。
焦赞、孟良死后葬于何处,未见史载。户县庞光镇焦将堡近南有两座紧挨着的巨塜,当地人世代相传此为焦赞、孟良的陵墓。
2010年冬,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电视剧《杨家将》拍摄组慕名来到焦将堡,欲拍摄焦赞、孟良的陵墓,并采访焦赞、孟良和焦将堡的历史渊源。庞光镇党政办和镇政协请拍摄组与笔者联系,因笔者不在家,又因焦赞、孟良陵墓已被铲毁,拍摄组遂离开户县。
2011年4月15日,远在长沙的《杨家将》拍摄组与笔者通电话,请求笔者将焦赞、孟良当年在此地活动的有关史料寄给他们,以便剧组采用。据拍摄组称,他们在拍摄《杨家将》外景时,于全国各地打听或寻觅到十几处传说的焦赞、孟良的陵墓或陵墓遗址,但都是焦赞或孟良的单墓,且与当地有关地名或称谓没有任何关联,惟焦将堡有焦赞、孟良的双墓,且与焦将堡的堡名有直接联系。
据焦将人世代口传,焦将堡曾是焦赞、孟良屯兵养马的地方,村名“焦将”取“焦赞、孟良大将军”之意。1987年版《户县地名志》在村名“焦将”条下记述有“相传,北宋大将焦赞、孟良于庆历八年(1048)之前曾率军驻于此,修城筑廓,居人成村,村名‘焦将’由此而得。今村中源自太平河之小溪,就是当年焦赞、孟良为饮军马所专修。焦赞、孟良死后葬于此,村南两巨塚相传为焦赞、孟良之陵墓”。
《户县地名志》和《户县志》一样,均属官书,具有权威性和法定性。《户县地名志》对“焦将”来历的注述来自当地民间传说,但欠详实。实际上,能够佐证焦赞孟良曾在焦将屯兵养马的历史遗址有六处(种):一是饮马河,二是望马台,三是小校场,四是拴马桩,五是两座巨塚,六是内外城墙。
望马台(墩)立于焦将西堡南城角内,是一通高约丈余的石墩,故亦称望马墩。相传当年焦赞、孟良每天黄昏时站立于望马台(墩),远眺放养于南山坡的军马。拴马桩是专供焦赞孟良拴宝驹的两只石桩,立于村中什字。望马台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推倒埋入地下,拴马桩被村民盖房时作了山墙基础。

小校场位于西南城角内,在望马台前方,是一片开阔地,相传是当年焦赞、孟良操练和检阅兵马的场所。
饮马河是焦将人的母亲河,是焦将堡的福源。北宋之前,这里远离河水,干旱,贫脊。北宋庆历八年(1048)之前,焦赞、孟良来此屯兵养马,修城筑廓。为了解决人马干渴之急,二将率军士自村东南终南山太平口开挖了一条十里长的水渠,引来太平河水。因是为饮养军马专修,故将这条水渠叫做饮马河。
饮马河不仅饮养了千军万马,而且滋润了这里的一方田土。从此,这里成了鱼米之乡,盛产稻米、莲鱼、生姜,是西北内陆一处难得的水乡泽国。后来,外地农人相继迁至这富庶之地居耕,形成一个庞大的村堡(现有人口五千多人)。
焦将人世代感恩焦赞、孟良引来太平河水之功德。太平河是户县第二大河,流域有几十个村堡,焦将是离太平河最远的村堡,但自古以来,只有焦将和另一个村子——宋村,拥有使用太平河水的特权,其它几十个村堡盖无权动用太平河水。宋村其所以有权使用太平河水,是因为其村大(现有人口六千多人)且紧邻太平河,而距太平河十里之遥的焦将堡拥有的河水特权,则完全缘于焦赞、孟良开通的饮马河。太平河水属权的这种霸王条款,不仅铁定不变,沿袭了多朝多代,而且在焦将堡尚存的明清两代水利 碑上都有专文记载。焦将和宋村两大堡拥有的河水特权,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政府取消。焦将世代人常说,没有焦赞、孟良来此屯兵养马,就没有饮马河,没有饮马河,就没有焦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富庶。
当年焦赞、孟良在焦将屯兵养马,修城筑廓,留下了一座封闭式的寨堡。焦将不仅有内城,而且有外城。内城高约三丈八尺,顶宽一丈六尺,村中习武之人常于城墙上跑马赛马。一次,被称为武举的刘官夫骑马驰骋于城墙之上,勒马难止,情急时见眼前闪出一狗,刘官夫手起刀落,狗血喷头,坐骑见“红”,嘎然停蹄。焦将堡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楼以东城门楼最雄伟,外有瓮城,内门楼为三层三楹板楼,门洞入深三丈,城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村人称东城门楼为玉皇楼。西、南城门均有稍门,称西稍门和南稍门,唯北门直通。内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之水源于饮马河。内城之外围六丈远,是高大的外城墙。内外城墙将村堡护卫得森严无比。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内外城墙已成残墙断壁,唯东城门楼巍然屹立,宽敞的城门洞成了讲听评书的好地方。
焦赞、孟良陵墓位于焦将村南半里处,两墓紧挨,大小形状无异,两将军生前形影不离,死后相依相伴。陵墓围长约九丈,高两丈,圆平顶。早年,焦将堡的孩童们常游玩于此,爬上墓顶,在上面作斗鸡游戏。焦将人习称焦赞、孟良的陵墓为塚疙瘩,久而久之,“塚疙瘩”成了陵墓这片土地的地名。一提塚疙瘩,村人眼前就闪出那两个陵墓,以及陵墓周围那片土地上的竹林、小溪。两陵墓于1966年秋被铲平,地下未掘,墓中遗物不得而知。如今,村民们后悔至极:两陵墓若在,此处何不开发成一个景点。
杨家将活动与作战之地不在陕西关中,焦赞、孟良死后为何葬于关中的户县?这也许是缘于两将军曾于此屯兵养马之故。
2009年春,西安市古遗址调查部门在笔者引领之下,曾对该两陵墓墓址作了卫星定位,待后开发,以便甄别两陵墓是真墓还是衣冠墓。如果是真墓,证明了焦将堡不仅是焦赞、孟良屯兵养马的地方,也是两将军的最终归宿。即使是衣冠墓,也至少蕴藏着二将与这片土地不能割舍的情缘。
焦将人常以焦赞、孟良为之骄傲。当有外地人问起村名的来历时,焦将人便夸耀道:“焦将,焦将,焦赞、孟良大将军也!”有时亦不问自夸:“俺村有条饮马河,是焦赞、孟良修的”。
斯人已去,留下了涓涓流淌的饮马河,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传说故事,也留下了一个个难解的谜。

灬冷漠丶欢(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