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故事

家乡区县: 北海市海城区

上林的唐碑唐城均位于该县清水河北岸,唐碑即《六合坚固大宅颂》(简称《大宅颂》碑)和《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简称《智城碑》)两块古碑。唐城即与《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共存的唐代古城遗址智城。《六合坚固大宅颂》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一岩洞中。据专家考证,该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作者为当地壮族先祖韦敬辨。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17行386字,由“序”、“颂一首”、“诗一篇”三部分组成。
位于今上林县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后的智城山脚一处岩厦石壁上的《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碑高164厘米,宽79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24行1115字,由“序”、“碑一首”两部分组成(“碑”是一种文体)。碑文中刻入了武则天时代创造的6个异体汉字。《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因唐代古城——智城而作。经考察智城遗址发现,其利用三面环抱的石山建成,在谷地出口外构筑3道城墙,将城内城外分开;又在谷地的转弯处筑两道城墙,将外城与内城分开。城内呈东西宽南北窄的不规则状。东西最宽处为530米,南北最宽处为250米。内城面积1.15公顷,外城面积5.04公顷,总面积6.19公顷,周长1.7公里。今日尚见的遗址遗迹,有城墙4道,城池3张,水井1口等,还有石臼、石马槽、石滚、石碾、陶瓷器碎片和砖瓦残片等遗物。
2003年12月,在广西上林县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各地及日本、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对古城和这两块古碑进行了实地考证,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壮学研究所所长覃德清博士说,上林县壮族聚居区的唐碑是目前发现的壮族最古老的碑刻,证实了中原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梁庭望认为,由壮人撰写的这两块古碑可以认为是历史文献,也可以说是文学作品。它们对当时上林一带乃至广西红水河下游的壮族社会情状,隋唐时期红水河下游的壮族历史、经济生活、汉字造诣、社会意识、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核定第六批共10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6月10日即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正式对外公布,智城城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上林唐碑唐城保护完好,没有遭人破外。上林县将加快唐城唐碑保护开发为主要内容,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托智城一带山环水抱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两块少数民族地区罕见的唐碑为基础,依据《上林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打造“智城仙境”为形象定位,每年举办一届“万寿节”为载体,用滚动方式逐步推进唐城唐碑的全面保护开发建设,把唐城唐碑一带建设成为一个农业观光为基础、修身养性为核心、民族文化旅游为品牌、休闲娱乐和水上运动为特色的全年度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南宁市“后花园”上林旅游的精品和达到国家4A级的龙头景区。

张春旺(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