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韩侯钓台
传说韩信少时因家贫无依,遂常有枵腹之苦,没奈何只得去肖湖钓鱼充饥,因此便有了《史记》所谓的“信钓鱼城下”之说。故乡人民为学习他这种不向困难低头,不在困苦中沉沦的执着奋斗精神,乃特建韩侯钓台用以自励且励子孙。钓台原在东门,明万历间始移建今址,亦即淮城西北隅的古运河岸东侧。初时仅一木制牌坊及一夯土钓台,坊楼横额“韩侯钓台”四字乃出自嘉靖辛丑(1541)状元沈坤的手笔。迄清同治三年(1863)曾重修一次,于钓台上新立乾隆御碑一方,碑的四角是四个蟠龙玉柱,顶部为二龙戏珠,正面镌刻乾隆题诗曰:“洴澼絖人识俊雄,偶然一饭济途穷。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奚异三千六百轴,输他济北谷城翁。淮阴生死由巾帼,是始须知以是终。”
正如清人刘培元在《韩侯钓台记》中所云:“侯为淮地钟奇出拔之士,英风雄奇,掩盖千古。凡兹淮土,皆侯精神所聚。”历经浩劫的淮安人为继承这种精神,于一九七九年再度重建了韩侯钓台。目前,这组建筑物由三部分组成:
1、大石碑。面向东,临肖湖。高1.8米,宽1.10米,正面“韩侯钓台”依旧是拓放了的沈坤手迹,背面镌刻钓台简介。碑嵌墙中,碑墙高4.5米,宽2.7米,下有台基,高丈余,上有顶盖,古色古香。
2、千金亭。在碑西,四角微微上翘,从地面到亭顶高约5.5米。3、碑坊楼。在河堤旁,高近7米,宽6.4米,檐顶下横枋上有楷书“钓鱼台”三个遒劲大字。
自韩侯钓台建成以来,“凡雄杰卓荦之士,以及道释骚人、渔父贾客过此者,无不婆娑其下,徘徊指顾,想见侯之遗烈”(刘培元《韩侯钓台记》),发为吟咏者亦甚夥,今移录两章以飨:
1、韩侯钓台
清·高延第
渔竿焉得滞斯人,龙虎吞屠气早振。
豪杰本无终隐志,功名竟换不訾身。
只今父老犹哀怨,如此侯王孰假真。
莫向大风怀猛士,可知河曲有垂纶。
2、钓台怀古
清·张鸿烈
吁嗟乎!王孙已矣,台乌乎存?
大河洋洋流千古,英雄割据终黄土。
真王假王竟如何,志士功成心独苦。
喑哑声来赤帝驰,有客垂纶若未知。
入关徒取丞相籍,坛无大将胡能为?
是时韩侯仗剑出,手挈山河归汉室。
齐楚频封安足酬,感恩却在登坛日。
惜哉功高不避身,后车之系随风尘。
景阳碧血为幽草,荣幸无如屠狗人。
吁嗟漂母何贤雉何刻,侯也纯忠难再得。
英雄得失亦何常,封茅食土空纷张。
侯惟志存万户邑,遂使青燐委路旁。
有人弹剑淮阴市,年来磨灭怀中字。
村醪麦饭吊软原,昔日荒台何处是?
荒台日暮起悲风,鸟尽弓藏千古同。
惟我子房自超绝,辟谷远寻黄石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