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纪念丛林3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三)漂母祠
据太史公《史记》载:当年韩侯垂丝纶钓于城下时,“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高祖五年(前202)春,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至楚都下邳后,立即“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设或当年“信不遇母,则穷饿所困,且为沟中之瘠矣”(胡月樵《漂母祠志·自序》稿本)。若谓“信有造汉之功,而母早物色之也。观其却王孙数言,凛凛烈丈夫风概。国士之荐,萧相国不足多者。谓母有大功于汉,非邪”(李廷芳《漂母论》)。且此一失名失姓的漂母却王孙那数语,“岂独信所宜从。假令天下后世之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夫妇、兄弟、朋友者,皆知尽吾分之所当为,而无望人之必吾报,则天下可以无事,而何但足以保身”(王暐《漂母祠记》)。正是出于这份崇敬的心理,故乡人乃特建祠以祀之,将其作为实践施恩不望报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楷模典范。
淮壖漂母祠最初建在今淮阴市清浦区码头镇韩城附近,后因“世乏祀典,寂零寥寥”而凋敝倾塌(见雍时中《重修漂母祠记》)。大约在明初叶即移建于山阳城东门。可惜“混于水神一祠,大为亵渎,非所以妥厥灵也”(同前)。成化初,亦即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镇淮元帅杨茂“令淮安卫指丁裕相郡城西门外隙堧数武,构堂三楹,中肖母像而专奠焉。后房三楹,命焚修道士沈宗潮居之,灵爽始有依也”(同上)。弘治十五年(1502),均州杨逊镇守淮安时,联合僚属司渊、茆钦等若干人重修扩建。大约是在万历初叶,亦即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始移建于钓鱼台侧,初具今日之韩侯钓台与漂母祠合并一处格局的雏形。其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王命选捐修一次,雍正末(1734年前后)知府朱奎扬复茸一次,增置了水榭曲舫,乾隆初(1742年前后)知府李障属邑人童维祺大修一次,同治九年(1870)复,新添缭垣并乾隆御碑一块,上刻乾隆壬午(1702)所制《漂母祠》诗曰:“寄食淮阴未遇时,无端一饭获崇施。至今漂母犹歆报,钟室凄凉欲恨谁?”抗日战争时期,该祠毁于战火,片瓦无存。
现在人们所见到的漂母祠是当地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拨专款仿建的。它大门朝南,门宽1.4米,门额横书“漂母祠”三个大字。周围是古式花墙,门内院落东西长20米,南北长22.5米。北有享殿三间,东西长11.3米,南北宽6米。殿中漂母像端坐神台,左右侍女,亭亭玉立,两旁悬挂赞联曰;“人间岂少真男子,千古无如此妇人。”殿堂东山有韩信向漂母感恩塑像,殿门前擎柱上镌刻着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府刘大文撰题的楹联:“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对漂母的评价可谓言短意深。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漂母祠、千金亭、韩侯钓台交相生辉,更加东临肖湖水面的轻波荡漾涟漪,西傍运航道的舟帆往来穿梭,好一派葱茏淋漓的诗意。
明清两朝的政客才人过漂母祠而题诗寄兴者甚众,现谨择其佳者数章,以飨天下景仰漂母的芸芸众生。
1、漂母祠
明·徐渭
秦项山河一手提,付将隆准作阳池。
称孤南面魂无主,万古争夸漂母祠。
2、漂母柯
明·袁宏道
刘家火冷韩灰灭,浣衣墩上蘋花熟。
一饭王孙值许钱,消得鸾刀几回血。
荒村月夜走黄尘,西风酸断石麒麟。
笑他白首娥均辈,不及沙头愚妇人。
3、漂母祠
清·新应升
老妪何许人?漂于淮之浒。
一饭哀王孙,高义空千古。
妇人眼独青,可笑重瞳瞽。
4、过城外钓鱼台因步漂母祠
清·舒章
西京功业首淮阴,报母因知报国心。
试向荒台钓千古,残碑嗽侧泪沾襟。
5、漂母祠题壁
清·翁照
漂母祠前野树枯,重寻遗迹半荒芜。
士甘穷饿今常有,女识英雄古所无。
老屋三间风掩冉,残碑一片雨模糊。
剧怜韩信功成后,不更归来作钓徒。
6、题漂母祠
清·邱迥
楚汉烟销世几新,荒祠犹寄古淮滨。
寒云野水三间屋,白发青裙一代人。
竿首饥鸟啼落日,阶隅断石卧荒榛。
一言直下英雄泪,千古人思荐渚蘋。

微风四叶1(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