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胯下桥
韩信未发迹时曾有一段特别难堪的经历,这便是世人耳熟能详的胯下之辱。关于这段传奇,太史公是这样记述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信为楚王)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正因此故,世人或称韩信为“胯下将军”。晚近有一部专写韩信传奇的电视连续剧即取名《胯下将军》。设或当初韩信逞一时之血气,与这位泼皮决斗,结果或死、或伤、或陷囹圄,三者必居其一。而不论哪一种结局,都将直接影响其未来顺利地入伍将兵,成就那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乾隆辛未(1751)下江南道经淮安时曾作《钓鱼台》诗,其中有这么两旬言及韩信出人胯下事曰:“挺身岂是过人量,出胯宁殊进履时。”将之比拟于圮桥进履的张子房,倒确是诛心之论。为推阐韩信这种忍辱含垢、自励其志的韧性精神,承小侮而成大业的耐挫力,能届能伸的大丈夫气概,故乡人特在其受辱处,亦即今日城内的胯下桥街和兴文街的交汇处立一木制牌坊,名曰:“胯下桥”。
胯下桥始修于何时,今已难确考,估计至迟是在朱明晚期。或谓是神宗万历间,殆近实。该坊原横跨文渠水上,故名“胯下桥”,后因文渠水道几经变迁,所谓“桥”已有名无实。今知该坊曾于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甚为堂皇。后屡遭兵燹、动乱,该坊曾一度荡然无存。现在人们所见到的胯下桥牌坊是当地政府于一九七八年重修仿建的。牌坊高5.5米,宽4.6米,横额上书“胯下桥”三个大字,由邑人包百龄仿古人所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