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1. 西樵山概况
西樵山,坐落于南海区西南部,与罗浮山(博罗、增城、龙门)、鼎湖山(肇 庆)、丹霞山(仁化)齐名,并称南粤四大名山,面积20平方千米,共有72座山峰,山峰高度多在海拔300米以下,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
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4500万年前,珠江三角洲还是一片古海湾,一次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凝结后,形成一个锥状的山体,后来又发生了几次岩浆喷发,在大锥体上出现了许多叠着的小锥体,形成了峰峦簇拥、状若莲花的西樵山。
西樵山,本来的名字叫锦石山,那是因为山上的峰石灿烂如锦而得名;可是为什么又叫做樵山了呢?樵,是砍柴的意思。古时候,广州人到东面的罗浮山砍柴,称罗浮山“东樵”;往西面的锦石山去砍柴,就把锦石山叫做“西樵”了。此外,西樵山还有好几个别的名字,比如“茶山”、“三教名山”、“理学名山”、“会唱歌的山”等等。这些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唐代诗人曹松,曾躬耕隐居于西樵山。他发现这里的土壤、水质、气候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于是就引进优质茶种,教山民种植、采摘、焙制。一时间,西樵山茶畦满岭,“云雾茶”远近闻名。这就有了“茶山”之名。
“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清水秀的西樵山可不是佛教一家独有!倒是道家捷足先登,早在唐代就有方士在这里修炼布道了。后来,又有诸多书院开设山中,儒、释、道,相容共处,因此被誉为“三教一山”。
西樵山,清幽静谧,自古就是读书人向往的好地方。明清时期,书院广布,文人辈出,科名昌盛,美誉远扬。于是,山的主峰被叫做大科峰,山下的古镇被叫做“官山墟”,整个西樵就被称为“理学名山”了。
西樵山,树木葱茏,水脉旺盛,山泉充溢, 丁东欢唱;崖瀑飞溅,抑扬轰鸣。人在其中,怡情悦性,如在乐堂,因此把西樵山叫做“会唱歌的山”。
西樵山旅游区包括:白云洞、九龙岩、石燕岩、碧玉洞、天湖、翠岩、云海莲台、黄大仙圣境园、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等九个景区。
西樵山,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
2. 白云洞景区
白云洞,位于西樵山西北麓,是西樵“三十六洞”之首,有西樵山风景总汇之誉。董必武曾有诗云:“欲览西樵胜,应先访白云。”
白云洞之洞,其实是由长庚、白云、华盖三座山峰环抱而成的一个深谷。峭壁如削,泉瀑流淌,静谧深幽,妙趣天成。明朝嘉靖年间,西樵学子何亮,在此筑台营室,养性读书,自号“白云先生”,洞便由此得名。此后,名流趋聚,僧道纷至,设坛建馆,辟观修庙,遂成儒、释、道潜修、传教、授业的共享福地。白云洞景区,历史上曾有“三洞”、“二十四景”之说。
● 僧道守云门
白云洞景区的大门两侧,有双峰对峙如门。左为天镇峰,有巨石似一位道士;右为吉水峰,有巨石如一个和尚。因此,白云洞这一道景观被叫做“僧道守云门”。
● 云涌奎光
进入白云洞大门不远,有一座塔楼耸立道路中央,白云缭绕,翠色围拥,山光远涵,一派端庄肃穆气势,这就是白云洞标志建筑奎光楼。楼高15米,方形三层,四脊攒尖顶,飞檐翘角成凤尾状;二三两层,每面均设圆形花窗,中祀魁星;一层辟通道门,正面门额题写“万里云衢”,背面门额则是“凤翔千仞”四字。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这是封建科举时代,学子们为祈求文运亨通、赴考高中而建。
● 古刹梵音
白云洞口右侧,有一座巍峨庙宇,枕山面湖,前有平台,院分三进,这就是白云古寺。该寺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初名宝震庵。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名宝震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建,改名白云宝震寺。清光绪二年(1876年)再次重建,改名白云古寺。寺奉如来佛。寺庙有门联曰:“曲水长流,跨鹤旧寻三洞古;白云犹在,与梅同住一山幽。”状物写景,意味隽永。
● 字庙仰宗
字庙即字祖庙,又名仓颉庙,位于白云古寺左侧。祀奉汉字的始创者仓颉。此类庙宇并不多见。此庙原为云溪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后改名仓颉庙。庙共两进,中心部位建方亭一座,供祀仓颉塑像,左右有廊,庙内多楹联,书体多样,书法上乘,书香流溢,光彩照人。
● 枫林白塔
位于白云洞接龙湖旁边巨石上。此塔名为白玉玲珑塔,又有瑞塔、飞来塔之称。清康熙年间,建于麻奢象林寺,寺毁后,于1976年移建于此处。塔为7层、6面体,通高7.5米;塔身全用白玉石雕凿而成,每层面开设一个拱门,镌刻有羊、龙以及花卉等纹饰,造型精巧,通体白色,愈显玲珑。据传,当年住持僧在参和尚从金轮峰奉迎回来佛祖舍利子,需用纯洁的白玉石造七级浮屠安放。他相中了肇庆七星岩水月宫峰巅的白玉石,于是雇工准备开凿。但此峰高不可攀,难以开凿。这天夜里,忽然雷雨大作,峰上有九块巨石崩塌而下。在参和尚惊喜万分,忙命石匠连夜挑灯雕凿,四更时分石塔雕成,用船运抵麻奢时,天还没亮。次日清早,寺僧开门,但见一座七层、连基座与塔尖共为九级、全靠切榫连结的白玉塔耸立寺前,惊奇不已,全寺轰动。在参和尚却故作神奇地说道:“阿弥陀佛,塔是从天上飞来的!”
● 佛光四面
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有四面、八耳、八手。一手持令旗,一手持经籍,一手持法螺,一手持明轮,一手持权杖,一手持水壶。传说,大梵天王是从植物长出的金蛋里破壳而出,故有“金胎”之说。这座四面佛像,是泰国友人赠送的。
● 书院留香
三湖书院,位于白玉塔后上方。原建于白云洞鉴湖旁,1987年按原格局迁建于此处。书院为两进院落,正门外有宽敞的花岗石板铺地的平台,围以护栏。大门匾额,为民族英雄林则徐所题署,笔力刚健,意蕴深远。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西樵金瓯堡名士岑怀瑾等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为当时文人学子藏书潜修、读书谈艺之所。清光绪五年(1879年),时年22岁的康有为曾读书于此,潜心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现在院内陈列有康有为的有关史料及一些古籍藏书。
● 飞流千尺
位于白云洞中,又名大云泉、云瀑,为西樵山四大瀑布之一。瀑从山上西天湖流下,经白水坑,穿林过坳,成三叠瀑。上为龙涎瀑,瀑短而小,逶迤如“之”字;中叫云外瀑,长而直,从峭崖射出,状如银柱,下注湫潭;下截破岸急泻,似琼浆倒灌,一落千丈。故此,前人把此瀑布名为“飞流千尺”。此瀑布,有三个不同的观赏点。一是在洗心石上仰头观瀑。水花飞溅,湿面沾衣,令人目迷神醉,前人有“借得飞流千尺瀑,洗去胸臆十斛尘”诗句。一是在阁里凭窗观瀑。瀑声洗耳,景况清绝,“坐看飞瀑流千尺”,即是前人对这一情景的描述。一是在华盖峰上观瀑。位置高远,半鬟翠峰,一流飞瀑,一览无余,全然在目。相传,康有为在此游学时,曾盘坐洗心石上,以棉团塞耳,潜心苦读。
● 仙馆夕照
云泉仙馆,位于白云洞中部、鉴湖上,踞谷地尽头,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道观。此处,原为蕴玉山房故址。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海石岗李蔼廷改名攻玉楼,是明末清初学子读书吟咏的地方。楼外古木阴森,夏秋蝉鸣盈耳,“攻玉听蝉”成为白云洞一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改建后名为云泉仙馆,因左右有大、小云泉,故得此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有重建。馆内是两进庭院,有石桥通大殿,殿内供奉吕洞宾;石桥旁为“放生池”,大殿右侧为“墨庄”和“祖堂”,后有“帝亲殿”。馆门匾额“云泉仙馆”四个大字,为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宗室耆英书,时在“道光戊申新正”,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正月。门前开阔,石阶叠砌,左右立有华表和石狮各一对,护墙之上饰有陶塑的狮、凤、鱼浮雕和六骏图、百鸟朝凤图等壁画。
云泉仙馆的建成,使白云洞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处的一处胜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