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雷州市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就有人类居住,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星罗棋布,历史也给雷州留下了一处处有名的古井泉。
马跑泉
这口井位于雷州城西南,也叫马蹄井或伏波井,此井呈六角形。许多人都认为它是雷州仍可饮用的最古的一口井,附近的人们一直饮用这口井之水。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受汉朝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带领兵马去讨伐交趾郡叛乱的征侧、征贰。来到雷州后,由于长途跋涉,加上雷州气候炎热,人马极渴。军马蹄子不断地刨地,所刨的地方渐渐地出现水,最后水越来越大。于是,干渴得到了解决。马援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平息了战乱。公元42年,当地人为了纪念有功于雷州的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和马援,就在这眼泉的东南建起“伏波庙”。“清乾隆四十九年(1734年)八月,雷州官民于井东建石雕亭阁一座,阁内有‘伏波井亭碑记’,亭阁匾额石刻‘神泉胜迹’四字,两旁是‘铜柱竖时年已邈’、‘汉驹跑处迹犹新’的石柱刻联。”(文中的“汉驹”似应改为“汗驹”,遗物可证)广东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的诗中所说“月明齐汲伏波泉”,其中的“伏波泉”指的就是这一古井。
莱泉井
它位于雷州西湖寇公祠内,呈四角形。宋乾兴元年(1022年)4月,担任过宰相的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到雷州后,他创建真武堂,开馆授徒,传授百科知识,给雷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雷州人民对他推崇备至。寇准在雷州逝世后,雷州百姓扶柩相送。他曾经在今雷州西湖西馆这个地方居住,饮用这口井的水。因为他死后被封为莱国公,人们把他饮用的这口井称为“莱泉井”,并在井旁立“寇公祠”,以永远纪念。“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余琏修井,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修井”应改为“重浚”,这样更准确,井旁石碑可证)此井现在还出水,但由于长时间没使用,井里已长满杂草。
东坡井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苏辙兄弟被贬,他们曾在雷州城相会并居住。苏楼巷本来并不叫苏楼巷,就因为苏辙至少有一年多时间住在这儿,人们才把它改名为苏楼巷,原地名逐渐被人们淡忘。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把苏楼巷的一口井命名为“东坡井”,此井现在还“服役”,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但苏辙在这儿居住的时间比哥哥长,清朝康熙时期所编的《海康县志》载(苏东坡)“至雷居数月而别”,为什么不叫“苏辙井”呢?这里面有点耐人寻味,也许是苏东坡更有名吧。
高山古泉
雷州市高山寺,是一座闻名省内外的、富有气派和特色的大寺庙。该寺有一口圆井,据井旁新树的石碑记载,此井始挖于宋末。原广东书协主席陈景舒也给它题书:高山古泉。但雷州市原党史办主任蔡庭等人认为是清朝顺治甲申年(1644年)高山寺重修时开凿的。另有人认为如果是最初建寺时挖的,那么此井开挖时间应为宋末。井本在寺门外,僧人用它煮茶,煮出的茶清香可口。有人小时候就喝过这口井的水,感觉很清爽,觉得它胜过现在的瓶装矿泉水。那时井水经常溢出井口。现在这口井已变成为在寺里了,原因是寺扩建了。僧人继续用它煮菜做饭,只是水不再溢出井口了。
陆公泉
陆瓒,明朝嘉靖年间在雷州当知府,清廉出了名。当他离任时,官民一路向北相送,一直送他到离县城约十里远的地方。人们看见地面涌出一股泉,水非常的清冽透明,人们盛赞水之清也像陆公当官这样清。这以后,人们就把此泉叫做陆公泉,并在旁边盖起一座亭,取名陆公亭。
雷州第一大古井
一进入雷州市东林村村口,你会发现一口面积约半亩“池塘”,“塘”基是用玄武岩围砌起来的,水面波光粼粼。也许你还会想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来。但当你说是池塘时,东林人便会纠正说:“这是井,不是塘。”村人便会向你介绍起:南宋祥兴年间,祖先林翠夫(后抗元失败,跳海殉国)来到东林居住,然后便有了这口井,这口井至今有将近800年的历史。该井在古代哺育过6位进士、11位举人、58位贡生、45位任官职者,其中还包括雷州第一解元林文亨。该井因大而久,被号称为“雷州第一大古井”。今年笔者探访东林,发现人们已经不再饮用这口井,有几个小孩在井里游得正欢。
从上面部分的雷州古井泉的历史来看,可以看出雷州人民“敬贤如师”(文天祥的评语),敬重并纪念英雄、贤人、清官。让我们在饮用或面对这些古井泉的同时,缅怀古人,学习他们的浩然正气。前人挖井,造福后人,让我们在饮用它们的时候,也要像挖井人那样多干些造福后人的事。
我是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郑力侥我为家乡代言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ly13659746288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57491983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41925432.html
微博http://weibo.com/u/2757491983?from=profile&wvr=5&loc=infdomai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