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昭贤 ,男,广东顺德桂洲镇(现顺德区容桂街道)人。
1987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后改名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在香港创立展邦企业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 1990年,曾赴香港进修了MBA课程。1991年加入了格兰仕集团,担任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在格兰仕内部,员工则亲切地称执行总裁梁昭贤——“贤哥”。1992年被推选为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2000年梁昭贤接过父亲梁庆德衣钵,成为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曾被列入“十大风云掌门人”、“影响2003的50位营销操盘手”。
寸头、金框眼镜、不高的个头,尤其是笑起来时掩饰不住的纯真和质朴,让今年42岁的梁昭贤乍看上去还是个“孩子”。再加上与父亲梁庆德相貌酷似,梁昭贤“亲政”之初,媒体一度把他描绘成梁庆德的“翻版”——一样的低调,一样的平民风格,一样地高举价格屠刀……并由此推测出格兰仕的经营策略不会有大的调整。其实,正如哲人所说: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何况两个人,两代人?梁昭贤显然不等于梁庆德,只是在血液里,秉承了其父身上的某种最本质最坚硬的因子。这种因子,决定着梁昭贤的起飞高度,也预言着他的未来航向。
25年前,顺德桂洲镇西河边的荒滩上,梁庆德搭了几个窝棚,开始了他的白手创业。他先从农村收购鸡鸭毛做成鸡毛掸子拿到城里卖,后成立桂洲羽绒厂,以手工洗涤鹅鸭羽毛供外贸单位出口,很快淘得“第一桶金”。此时的梁昭贤,尚是华南理工学院管理系的一名学生,对在企业做事毫无兴趣。但梁庆德却开始了对他的刻意培养。“记得我在校读书暑假期间,父亲硬是要我到当时的羽绒厂去晒葵扇。我当时真想不通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烈日当空,赤着脚在水泥板上来回走动,难受程度可想而知。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是在锻炼我的意志和毅力。”
这种刻意的培养无疑倾注了梁庆德的一番苦心——把平民素养和困苦中挺立的基因注入儿子的骨髓。所以,1987年,当梁昭贤手持双学士学位走出华南理工学院的校门时,梁庆德并没有把他拉到自己身边,而是放手让他到外面去经风沐雨。梁昭贤来到香港,创立展邦企业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1990年,梁昭贤还在香港顺利进修完MBA课程。
1991年,国际羽绒制品市场日趋饱和,贸易壁垒日益加厚,因为一直拿不到自营进出口权,梁庆德不得不掉转车头,向自己完全不熟悉但却极具生长潜力的微波炉行业进军,很有点“壮士断腕掉头东”的孤注一掷。也就在这时,梁昭贤毅然回到父亲身边,出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全面销售业务管理,决定帮父亲撑一把。“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家族企业创业模式。
然而,商事无常。尽管父子奋勇当先,六赴上海请来技术专家,从东芝引进先进的微波炉,亲自到上海指挥销售……但1993年不足1万台的销量备受同行嘲笑。梁庆德一气之下,在厂区中央树起一块硕大的“耻辱牌”,把对手的攻击言词写在上面以 “知耻而后勇”。次年上半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3万台,“耻辱牌”开始被员工一块块摘下来,但6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珠江三角洲,西河边滩上的严重管涌让格兰仕厂区顿时一片汪洋,积水深达2.8米。望着不期而至的“灭顶之灾”,梁庆德含泪把手一挥:人员全部撤离,设备物资先莫管它。
梁昭贤不仅亲眼目睹了创业的不易和父亲的良善情怀,更见证了格兰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摧枯拉朽之力。为挽回损失,大家一致要求实行两班倒,每天工作12小时,机器24小时运转。水退后三天,第一条生产线开工,三个月后,全面恢复生产。年底,奇迹出现了——格兰仕微波炉产销量突破10万台,跻身行业三甲。梁昭贤回忆说:“1994年的特大洪水一役,奠定了格兰仕的文化基础,让我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也使我进一步坚信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以后的故事,便是无数报刊和MBA教材诠释了N次的“经典案例”:梁庆德举着价格屠刀和OEM利剑所向无敌,一举坐上了“全球微波炉制造中心”、“全球最大微波炉制造商”的宝座。到2000年,格兰仕生产的微波炉占至全球40%、国内70%的市场份额,格兰仕也一度成为“可怕的顺德人”和“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