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993~1059),中国北宋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胡瑗精通儒家经术 ,以“圣贤自期许”,讲“明体达用之学”。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 、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用”。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均入《四库全书》;另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天下豪杰魁”――胡瑗
王 钰
南通自古名人辈出。一千多年前宋代的胡瑗,曾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形成“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于一身,开宋代理学先河,被王安石誉为“ 天下豪杰魁”。
胡瑗(993-1059),字翼之,江苏如皋县南乡胡家庄人,因祖籍陕西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祖父胡修曾任泰州司寇参军,遂举家迁居泰州海陵。父亲胡讷博学多才,善写文章,担任过宁海节度推官,离任后因“家贫”举家迁居如皋南门外胡家庄。胡瑗便诞生于此,后移居城内严家湾。胡瑗自幼聪敏好学,7岁能文,13岁通晓五经。乡邻视为奇才,对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立志成为一代圣贤。20岁时游学于泰山,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10年间没有回过家乡,每得家书,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两字,就随手投掷山涧,以免撩起乡思而不能静心苦读,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堪称宋代理学先驱
胡瑗是宋代义理易学的创立者,杰出的思想家,他独特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皆源于其学术思想的深厚造诣。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追根溯源地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胡瑗是一位开源发蒙、鼓动风气的人物,《周易口义》是他的学生倪天隐根据先生口述整理而成,特点是大胆疑经,自立新解。据统计,胡瑗仅在《周易口义》中,疑经的地方就有10多处;据《宋元学案》记载,胡瑗“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
胡瑗坚持安民之道的民本思想,既求贤用贤,又养民教民。他认为君王再能干贤明,若无贤臣辅佐,则“倡而无知,令而无从”,虽有仁义爱民的欲望,亦无法施行仁政于天下。因此胡瑗说“天下之广,生灵之众,一贤不可独治,故必群贤并进于朝廷,则可大行其道。”广纳天下群贤,一可佐君施行仁政,二可辅君增广视听,三可致君无为而治。尤其是胡瑗在《周易口义》中“论民本”时说:“不以一己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这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
胡瑗还主张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学生“究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胡瑗在讲习中十分注意直观教学,联系实际,讲清要点。他在讲授“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时,因其中所记载的礼仪器物久已失传,无形象教学之具供学生观摩,就自制挂图,悬于讲堂之上,让学生直观,“于是人人得窥三代之物之懿,朝夕对之,皆日素习。”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他总是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通为止。正因为这样,学生均“信其师说”,且“敦尚行实”。
无愧著名教育学家
胡瑗毕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他那具有特色的教育理论,首创精神的教育思想,最为完备的教学方法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
在宋仁宗明道、宝元时期,为了纠正取士只讲究诗词歌赋,胡瑗主张“体用为本”的学校教育思想,以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胡瑗在答宋神宗问时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很清楚,“体”是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用”是指掌握运用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要培养出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
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胡瑗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另外还附设小学。他在主持太学时,对于那些专攻经学、钻研军事、爱好文学以及重视节操义气的学生,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这种大胆尝试,既使学生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为宋朝封建统治培养了不少“博古通经”的人才,开我国教育分科教学之先河。
在教学中除重视书本教育外,胡瑗还组织学生到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以开拓胸襟视野,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因此他曾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上至陕西潼关关门,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胡瑗反对闭户读书,主张接触实践,了解社会,让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他的教育目的——真培养出“明体达用”的致治之才。
著书立说影响深远
胡瑗一生著作颇丰,可惜大部散佚,传世很少,且多为门人记录整理而成。现存世的经学著作有《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3卷,音乐著作有《皇佑新乐图记》3卷(与阮逸合撰),余已散佚。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把古代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起来,其中就详细记录了胡瑗一生的教学活动和事迹,认为可作“百世之法”;明代学士程敏政断言:“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正式以胡瑗从祀,尊称为“先儒胡子”;泰州亦在胡瑗讲学之处 “安定讲堂”建立胡公祠,纪念胡瑗先贤,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称“胡公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岳墩南麓,现存祠三间,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胡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也垂法于后世,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当代研究胡瑗及其教育方法的不乏其人,许多中外学者均涉足此领域。当代出版的《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中国历史大辞典》、《辞海》、《辞源》等权威性著作,对胡瑗都列有专条,翔实介绍。无怪乎他的名字和“苏湖教法”为人们所熟知,并享有极高的声誉。正如欧阳修作《胡先生墓表》中云:“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