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名人陈实功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皋市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明代名医陈实功

王 钰

当你漫步于南大街中远桥北堍,一座长者的半身雕像映入眼帘:苍然古貌,慈眉善目,饱经风霜中透着一股书卷气,他就是明代著名的外科医学家陈实功。

医术精湛解患者疾苦

陈实功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事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座右铭。

陈实功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治疗方法上,他主张内服与外部手术并重,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胀肿等病症,主张及早开刀“开户通贼,使毒外出为第一”。无论疮、痈、疽均能药到病除,凡经陈实功医治者,个个康复无恙。他曾为一年逾七旬的乡官治病,其右背发疮八天,疮微肿,色淡不红,势若龟形,根漫不耸,他认为是年老气血衰弱的原因,遂用排脓换药、营养补充、饮食调理,内外治法并用,注重调理脾胃与气血,经过七十五天而治愈。

陈实功治病善于透过表象找到病因,明万历年间就流传着陈实功以诗治病的故事:陈实功为邻居妇女治病,患者上吐下泻,卧床不起,陈实功详察病情,沉思一番,开一处方,当面嘱咐:“依鄙医所见,大嫂并无大病,实乃懒则积脏,脏则致病,唯有按此方常服,方能保持安康。”病妇顿时羞愧,无地自容。药方是一首诗:“粗茶淡饭农家宴,织布裁衣女中贤;肮脏入口多病邪,脱懒换勤校康健。”妇人看罢,羞愧万分,照“方”服“药”,一改懒散旧习,勤谨持家,讲究卫生,不久病即痊愈。

现代外国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衰老常常是从腿部开始的,而陈实功早在400年前就重视腿脚筋骨的健壮对全身的影响,并亲自研制了“千里健步散”。其方法是取中药细辛、防风、白芷、草乌各等分研为极细的粉末,平时密封于瓷瓶内。长途跋涉的人,可取粉末少许散于鞋内,不但可除湿祛臭,还能使两足轻捷、不易疲乏,并可防双足磨擦生泡、脚跟疼痛。

陈实功对癌肿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对癌肿进行了分类,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科学价值。

著书立说凝学术思想

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科,这是因为当时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外科医学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往常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艺,他不顾年事已高,笔耕不辍,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唐代到明代外科诊疗方面的成就,也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外科正宗》共20余万字,全书12卷157篇,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诊疗中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种病因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以及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其中对皮肤病、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病源,以便及时治疗,或许有一线希望治愈;对于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鼻咽癌等亦有论述;对于下颅骨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

综观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通篇案例,无不蕴含天人合一、局部表现与全身症状相结合的整体辨证观,集辨证论治之精华,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印刷发行后,广为流传,在日本等国普受欢迎,成书300余年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成为当时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是外科乃至中医久胜不衰、愈发灿烂的瑰宝。

医德高尚享耄耋之寿

陈实功把医术作为“仁术”,在他看来,“德为福寿之本”,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既不能延寿,也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养生,必须注重道德修养。特地制订了“五戒十要”作为从医律己的道德规范。谆谆教导后世学医者要加强思想修养,端正举止言行,处理好同行关系,既要医德高尚,又要医术精湛,他自己就是一位医德医术兼优的典范。他享年八十多岁高寿,其养生之术为“五德”:

明理修德。陈实功认为,医家应先学理,后学医。首先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行医。他本人知识渊博,读书明理,是当时外科医术高明、济世救人的良医,受到人民敬重。

同行相敬。他深恶医界一些同行互相轻贬、辱人誉己、勾心斗角、医术守密的不良风气,竭力提倡医家互敬互让,并身体力行。他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长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陈实功所倡导的医界同行之间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仍有借鉴价值。

养生锻炼。陈实功因医术高明,尤其精于外科,急重病人求他救治的很多, 医疗工作十分忙碌。但他在忙碌的医事活动中,挤时间坚持锻炼,他说:“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因而他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只要有片刻闲暇,就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
坚持五戒。他严格要求自己,为病家合药,不得以次换好;到病家出诊,不得夸物之好,暗示索要;治好病人,不得求取酬谢之礼;为妇女孀尼看病,必须有侍者在场;有不便之患,严肃诚恳诊察,并为病家保密。

广施仁术。陈实功为人治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为贫困之家诊病,既不收诊费,而且奉药。对一些贫病交加处于困境的患者,不但不收医药费用,悉心医治,而且还慷慨解囊,赠以钱物相助。

陈实功的德,还体现在他乐做善事。南通至今还流传着陈实功建桥修桥的故事:今天南大街的中远桥,原名通济桥,为水式吊桥。明天启元年(1621年),陈实功见木桥已坏,就将其改为石桥,名通济桥。又因此桥在当时为最长的桥,故名“长桥”。后人感陈实功建桥的功德,曾名纪功桥。相传陈实功为苏州巡抚慕天颜之母治好了病,慕天颜要重谢,陈实功说,看病不是为了钱,乃为救人生命,只希望能将南通城南的木吊桥修成石桥。慕天颜应诺,挽留陈在府内小住,待陈实功回通州时,濠河南吊桥已改建成一座石砌的长桥了。陈实功在南通共建造了2座石桥,3座木桥。他一生为南通做了很多好事,难怪在他八十二岁去世时,“通人无少长,靡不陨涕云”。

如今在陈实功当年经常采集中草药的剑山西北半坡上,矗立着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这是为纪念陈实功先生逝世350周年忌辰所立,阳面镌刻:“明代杰出外科医学家陈实功先生纪念碑”,阴面为碑文,由南通书法家吴沐初手书。碑身连同底座高2.5米,坐北朝南,雕饰典雅,庄严肃穆。周围松柏掩映,环境幽静,成为剑山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青椒(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