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名人吕岱

家乡区县: 江苏省如皋市

吕岱(160-256),字定公,如皋人。东吴名将,初任郡县小吏,建安十六年 (211年)升任晤信中郎将。后因平定内乱,开拓南疆,“功超廉颇”, 晋升为镇南将军。赤乌四年(241年),因曹操强令徙民,海陵县为隙地,他奏请并被批准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吴王孙亮即位后,封吕岱为大司马,时年92岁。吕岱闻过则喜。吴郡徐原为人忠直,吕岱极力推荐,官至御史。吕岱偶有过失,徐原总是当众指责,有人认为太过分。他感叹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吕岱廉洁奉公,担任交州刺史时,历年薪俸,都不能贴补家用,妻儿饥乏,孙权察觉后加赐钱米布绢。太平元年(256年)病故于如皋家中,遗命丧葬从简。他的儿子吕凯遵遗嘱,以“素棺疏巾”葬于高阳荡(今林梓镇北)。《三国志》、《中国名人辞典》有传。

叱咤风云 戎马一生
——记东吴名将吕岱

边 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这段被历史学家称作“三国鼎立”的时期,可谓是一个干戈纷扰、群雄逐鹿的时代,也是一个狼烟四起、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才俊之士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在三国这个风云际会、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舞台上建功立业,演绎人生,在历史的苍穹上升起了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南通人吕岱就是这众多璀璨群星中的一员。

吕岱(160—256),字定公,东汉海陵东境(今如皋林梓)人,出身士庶,早年为郡县吏,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东吴政权的元勋重臣之一。他南征北讨、开疆拓土,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赫赫战功。他是有史可据的担任军政要职最早的南通人。
初试锋芒 大得孙权赏识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飓风的荡涤,风雨飘摇中的东汉帝国大厦无可奈何走向分崩离析,各地豪强一时并起,军阀混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由于连年兵荒马乱,瘟疫肆虐,以至中原地区呈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惨绝人寰的情景。而其时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步入中年的吕岱也随着北方名流南渡来到江南。这些客寓江南士人,仅有少数得到当地大族接济得以苟安,绝大部分陷入“方有倒悬之急”的恶劣境遇。吕岱颠沛江南之时既无显赫身世,又无郡望重名,囊中羞涩,世态炎凉,遭遇艰辛可想而知。和所有的宾旅之士一样,这位来自大江彼岸的小吏不得不在焦虑中期冀时局尽快发生变化,寻求一展平生抱负的机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东吴开基之主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执江东权柄以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但因出身寒微,最初并未像周瑜、鲁肃之辈受到重用,孙权只是根据其履历,派他到吴郡(今苏州市)试任郡丞。吕岱在这郡丞位上初试锋芒,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很快脱颖而出。有一次,孙权主持召开各郡郡丞会议,亲自检查各郡仓库管理以及狱中囚犯处置情况,其他郡丞受到孙权责备,惟有吕岱从容不迫地“处法应问”,大得孙权赏识,于是将吕岱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提升吕岱补余姚县长缺担任实职。吕岱深知要在乱世立业离开武力难有作为。他到任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募精健”,组建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自然就成为吕氏的嫡系武装,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功立业。
屡建殊勋 平定南部疆域
山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越人的后裔,民风剽悍,随山屯聚,不仅“攻没城郭,杀略长吏”,而且常为东吴敌国利用成为内应,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之患。因此,平定山越成为孙吴政权基本国策。吴国主要将领几乎都介入过平定山越的战争,而吕岱则是其中贡献最为突出者。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孙权亲征江夏黄祖,就在胜利在望之际,江东各地山越趁着江东后方空虚群起暴动,会稽郡东冶等五县山越,也在其首领吕合、秦狼率领之下发动叛乱。情急之下,孙权决定起用吕岱。吕岱在余姚县接到孙权紧急命令,改任督军校尉,率领本部人马赶住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兵讨之”,最终生擒吕合、秦狼,平定五县。此次战役以后,吕岱被提拔为昭信中郎将,从此跻身于东吴主要军事将领行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吕岱率兵配合吕蒙夺取了蜀国的长沙等三郡,接着又同鲁肃联兵镇压了勾结关羽的吴砀和袁龙,被孙权任命为庐陵太守。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八月,孙权命诸葛恪率部清剿吴郡、会稽等四郡山越,激起各地山越激烈反抗,已经归顺孙权的庐陵郡山越首领李桓、路合首先起事,接着会稽东冶的随春、南海郡的罗厉等山越首领相继发动武装叛乱,各处山越一时并起,互为呼应,东吴朝野震动。吕岱受命危难之际,担纲主帅指挥这次平叛军事行动,“分部讨击”三郡山越。因东冶山越比较信任吕岱,东冶随春率先投降,吕岱乃拜随春为偏将军,令其仍领原部。而庐陵、南海战事远远不如东冶顺利,吕岱费尽周折,直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方将李桓、罗厉生擒,将其斩杀后首级传送吴都秣陵报捷。此次胜利使得孙权大为兴奋,亲自下诏表彰吕岱,称颂吕岱具有文韬武略之谋,忠诚勇武之节,并授权吕岱对此次战役有功人员进行奖赏。

东汉末年,岭南最大地方势力代表为士燮兄弟,“偏在万里,威尊无上”。东吴初入交州,政治基础还较薄弱,还得借助士氏力量,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仍领交祉太守,但东吴对不称王的“岭南王”士燮并未真正放心。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吕岱奉命前往南方任交州刺史。吕岱到任之初,一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秉承孙权意旨,努力寻求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祉太守士燮去世。吕岱觉得铲除士氏兄弟绝好机遇到来,即向孙权建议彻底解决岭南问题。按照当时父死子继常例,士燮之子士徽接替其父交祉太守之职方为正常,而孙权却封士徽为安远将军,调任九真太守,意在激起士徽反抗,为出兵清除士氏势力寻找合法借口。果然士徽拒不服从调动,自任交祉太守,举兵发动叛乱。吕岱得到消息后当机立断,一面紧急上疏请求讨伐士徽反叛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政治攻势。而吕岱本人则亲率三千铁骑随即从南海出发,昼夜兼程,赶至交祉。士徽听说吕岱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大为震惊,不知所措,在走投无路之际,只好与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颂等六人,“肉袒迎岱”。吕岱吩咐士氏弟兄穿上衣服,一起前至郡府,宣读诏书,列数士徽罪过,一声令下,将士徽兄弟推出辕门斩首,并将首级通过驿站传送武昌报捷。吕岱接着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吕岱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以功封番禺侯,且升为镇南将军。孙权又将七郡合并为交州,仍令吕岱为交州刺史。

吕岱任交州刺史期间,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诸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则派遣中郎将康泰及宣化从事朱应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凡百十余国。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鲁肃、周瑜之下。
清身奉公 堪称后世楷模
吕岱“清身奉公”,所到之处均有事迹可述。

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吕岱奉命屯军薄圻,乃与陆逊共同镇守武昌,负责京师防务。吕岱身为年高德昭老将,凡事均以国是为重,与陆逊精诚合作,恪尽职守,做事奋勇争先,论功劳则主动退让。吕岱在荆州时,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精力充沛,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整日接待宾客,亲自处理公文。吕岱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为超过古代老将廉颇。

孙权临终前,任命诸葛恪为辅政大臣。赴任前,吕岱诚恳地告诫诸葛恪:“国家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今后您处事时一定要十思而行。”诸葛恪听后大为不悦地回答说:“古人云‘三思而后行’,您老人家要我十思,是不是在说我水平太低啊?”吕岱遭到一个晚辈如此骄横的抢白,既未倚老卖老争个高低,也未恼羞成怒拂袖而去,而是默默退去。吕岱受讥讽后不发一言不能视为畏惧权贵,而是对担当国家重任的诸葛恪威信的维护。

吕岱为人胸襟开阔,闻过则喜。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他向朝廷推荐,徐原后官至侍御史。吕岱偶有过错,徐原不仅当面指出,甚至还当众评论。在人偷偷地告诉吕岱,他感慨地说:“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后来徐原去世,吕岱哭得非常伤心,说:“以后还会有谁指出我的过失呢?”吕岱这种虚怀若谷的品德甚为当时人称许。

吕岱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初任交州刺史时,历年未能瞻顾家用,妻儿贫乏。孙权获悉以后叹息不已,加倍赏赐吕岱家属钱米布绢,并作出规定,每年按例给予供应。孙亮继位以后,晋升吕岱为大司马,不久又升为上大将军,成为东吴后期第一重臣。《三国演义》一百零八回写孙权临终召人嘱其后事,吕岱是在场的两个顾命大臣之一。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为东吴操劳一生的吕岱辞世,时年96岁。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以“素棺、疏巾”安葬即可。其子吕凯遵照遗嘱,葬吕岱于高阳荡(今如皋林梓镇北),以保持吕岱一贯清廉俭朴的作风。

吕岱叱咤风云,戎马一生,为东吴政权的巩固、发展献出全部精力。这位南通先贤,较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所共知的东吴名将,丝毫不逊色!吕岱尽忠报国,恪尽职守,顾全大局,以及为官清廉等优秀品质,对于今人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青椒(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