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明代科学和艺术巨星、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朱载堉等都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和滋养了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唢呐就是这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唢呐,又称喇叭、苏尔奈,原是波斯乐器。金、元时期传入中原,明正德年间在我国普遍应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沁阳“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沁阳地处豫晋交界地带,自然条件优越,各种资源丰富,各路商人和文人墨客活动频繁。一直以来,这里延续着一种乡风民俗,每当逢年过节、庙会赶集、祭祀拜神等都要举办民间花会活动。花会包括的民间艺术形式十分广泛,有“社火”、“龙灯”、“跑马”、“旱船”等。唢呐刚刚进入内地,就以其“曲儿小,腔儿大”的优势,融进了当地的民间文化。
当时,中原地区的唢呐种类很多,有高音唢呐、次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海笛等。1606年,明代世子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问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载堉还担当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吹打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朝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些班社延续着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传承形式,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为张家、贺家、马家,沁南派为贾家,两派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柏香、崇义、西万、景明、常乐、长沟等村街,尤其是沁河北岸,几乎村村建立了唢呐吹奏班,唢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唢呐吹奏班大都以吹奏古曲为主,演奏的曲目有《爬天桥》、《十八板》、《五声佛》、《宦门弟子》、《王大娘钉缸》等300余首。民间至今还流传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女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对唢呐的艺术魅力描绘的十分生动。建国以来至九十年代初,沁阳已发展唢呐班三十余个,唢呐演艺人员达400多人,几乎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群艺馆段高成创作的唢呐独奏曲《故乡颂》、《九峰情话》、《女兵与唢呐》在国家、省、军区的文艺大赛中多次获奖,李金海演奏的唢呐独奏曲《沁阳春》由河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