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秧歌”是沁阳民间的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属于“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经过不断地演变呈现鼓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新秧歌。其特点:一是扭秧歌队员最少20至50人。集体踩锣鼓点数。箫笛或唢呐伴奏,左手舞绸,右手舞扇,轻步向前。二是走,俗称“走场”或“园场”。常见的有“剪子股”、“编蒜辨”、“绕八字”、“卷白菜”、“蛇脱皮”、“走字”、“走图案”等等。三是唱,在一阵紧锣密鼓之后由歌手演唱民歌小调。四是扮相,扮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西游记》、《水浒》里的人物。五是杂耍,穿插一些跑旱船、推浪头车子、舞狮子,跑竹马等小节目。
耍老虎
“老虎”以西万镇于 邰村老虎最为弛名。曾多次参加沁阳焦作表演比赛获奖。具体表演有:“虎吃王小”、“王婆告状”、“李郎打虎”、“老虎斗肠”、“打虎上山”(即在10多米高的绑梯上进行表演);“倒过桥”(即在多把椅上表演),与虎搏斗的要用单刀,双刀,大刀、三股钢叉、三节鞭、红缨枪、三眼冲、打兔火药枪等。用大鼓、大锣、螺号等乐器伴奏。
龙灯
“龙灯”是广泛流行沁阳山王庄一带,且具有神话色彩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艺术。每年的正月都要耍“龙灯”欢度佳节,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龙灯的构成主要分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制作非常复杂,最早的龙灯仅10米,逐渐延伸到30米。1992年全国唢呐邀请赛的开幕式上赵寨村制做了两条五十米长巨龙,为大会进行表演“二龙戏珠”。传说的龙舞表演,用“流星”打场,“电母”燃放烟雾火光。用纱布丝制作若干粉色“云彩朵”烘托表演。伴奏乐器以大潮鼓、锣、螺号等为主。表演时由一个能翻会舞的青年人,手执彩色球珠与龙戏舞,有龙缠柱,龙讨花,龙发馈 、盘龙、卧龙等表演。
花棍舞
“花棍舞”民间叫“打花棍”是广泛流传于沁阳一带的一种舞种。它的起源待考,据民间老艺人传说,它是继“火绫子”舞后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元霄时节,通常伴随着“狮子舞”、“花车舞”、“花船舞”、“海蚌舞”等一起演出。“花棍舞”节奏明快,动作灵活,音乐伴奏悦耳动听,是男女老少都宜参加的群众性舞蹈。主要演出形式,跑场子,舞队形,以花棍所击部位的变换。动物有十二个,参加者26人为宜,男女各半。前后有两个丑儿,前者为老丑,后为小丑,中间二十四人动作一致,为舞蹈主题。演出时,前老丑右手执一杆小旗,以示指挥队形变换,后小丑合手一把小扇,两丑动作自由随便,欢快逗人,但节奏与主题一致。中间二十四人各执一根一米长的花棍,各种变换一队,美观、机灵、大方。
表演形式:老丑在头,后跟整体队伍,末尾是小丑,全体演员成一纵队,二丑右手高举小旗和扇子,整体队员右手横举棍头,正前方,小步跑,势如飞,花棍颠动,整个队伍绕扬一圈,尔后随着鼓乐声的转变,开始按节奏跳打,跳打队形开始由一纵队绕场转3—4圈……
捉海蚌
“捉海蚌”是由民间传说编排而成。大致分四场表演,一般为一个海蚌,一个渔翁,也可“双蚌”、“双翁”。第一场:渔翁备网;第二场:下海捕鱼;第三场:翁蚌戏斗;第四场:剩兴而归。表演时用锣鼓、唢呐、笙、笛、笙吹奏[老八板]。海波舞大约有400多的历史,属民间故事一种传说,表演分四场,人物有渔翁和海婆二人。第一场:海婆游四门下场、用弦、笛、笙吹奏[老八板];第二场:渔夫河边捕鱼、巡视。演唱京剧、怀梆戏曲;第三场:渔夫与海婆会面搏斗。1、挟手;2、挟头;3、挟腿;第四场:渔夫捕获海婆下场。
二鬼打架(方言:二鬼板架)
所谓“二鬼打架”,并非是两个人相扑,而是一个人玩“独脚戏”。一个人怎么打?难道自己打自己?非也。原来
是制作一个与表演者相仿的木偶——假人子,相互拼博。过去在扬州老教场一带,有一种叫做二鬼打架,又叫真假李逵的杂耍,但已很少见了。在甘肃省几个地方,还有河南沁阳,二鬼打架是一种社火表演节目,这些个二鬼打架大同小异,都是一个辛苦众人乐。现已基本失传[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