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人物蚁光炎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蚁光炎(1879—193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市,出身贫苦,青年时期移居泰国谋生,后经营航运业和火砻(碾米)业致富,成为商界翘楚。后当选为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1922年粤东、闽南的“八·二”风灾和1931年的黄河大水灾,他捐出巨款赈灾。热心捐款兴学。1938年与陈景川、廖公圃等发起成立泰国潮州会馆。购运暹米至潮汕平耀,解救粮荒。1937年抗战爆发后,号召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泰贸易额半年间锐减一半,还领导推销抗日救国公债和进行募捐活动,共筹集600万元以上。1938年带头捐献汽车并动员华侨司机到滇缅公路运输抗日物资;在曼谷创办《中国日报》,宣传抗日;多次为八路军、新四军汇款;又以中华总商会名义发函介绍爱国侨生到陕北公学学习,资助路费。因积极从事抗日活动而触怒了日伪政权,1939年11月21日晚在曼谷耀华力路被刺杀。

蚁光炎(1879—1939年) 生於澄海东里南畔洲村。家庭贫困,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接着哥哥也离开人间。小光炎终日与锄头、泥土打交道,累得死去活来,还是一样贫穷。17岁时,小光炎想到了出国。他反复考虑,毅然决定:“走!过番去!(潮州话:到外国去)” 蚁光炎初抵越南,23岁至泰国,数年后与友人合作创办“六顺”公司,后改独资“六顺兴”公司,事业兴旺,乃扩展为“光兴利”公司,拥有货船及汽轮50艘,执航运牛耳。蚁光炎事业有成后,竭力为侨社服务,先后兼任中华总商会主席等职务。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他领导侨胞支援斗争,被日伪所害,遇刺殉国。

蚁光炎先生“过番”创业之路艰难曲折,历尽坎坷,但他奋斗不懈。白天他在酒厂做杂工,早晚还帮主管做家务,又苦又累,每月的工钱只有两元,一元日食费用,一元托人带给远在家乡孤苦零丁的嫂嫂。由于活多而且繁重,蚁光炎晚上常常饿得肚子咕咕作响。在实在难忍的情况下,才去挑担的小贩那里买碗粥充饥。当时(创业时),一文钱可喝一碗粥,另加一根油条。为了省点钱,他征求小贩,可否每交一文钱,只喝一碗粥,不吃油条,留在下一次再喝一碗粥。小贩同意了。中国人有句赞扬节俭的话———“一文钱掰成两半花”,蚁光炎真的这样做了。 蚁光炎在东埔寨的酒厂苦干六年,除了身上穿的,一无所有,展现在他眼前依然是一条望不到尽头之路。他下决心离开酒厂,前往泰国曼谷,投靠堂兄蚁潮命,在祥记酱园当名杂工。老板看他勤劳诚信,命他当领班,不久又让他押运货物,还把货物进出口报关差事也交给他。他身负三职,业余还接受其他商行督货事务。为了自身发展,他把多年来省吃俭用积存的三百泰铢作为本钱,买了一艘旧货船,又向船厂租了两条小货船,开始经营运输业。蚁先生经营有方,几年间公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他进而从事商业贸易,兴办船务,创设工厂,大办火砻,事业遍及泰国、越南、东埔寨等地。由于适逢泰国发展对外贸易大好时机,蚁先生的事业如日中天,最旺盛时曾拥有上千职工,成为著名的华商巨子,在促进泰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蚁光炎先生曾出任泰国中华总商会第十五、十六届主席,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在中国现代华侨爱国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热爱祖国,提倡教育,乐善好施,受到当地侨胞的热爱。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蚁光炎先生领导侨胞,积极抵制日货,发动捐款,支援祖国抗日,引起敌人忌恨,于1939年11月21日被谋杀,不幸为国捐躯。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潘震宙在捐赠仪式上说,为缅怀蚁光炎先生,激励后人,蚁光炎先生的子女蚁锦中、蚁锦桐等将蚁光炎先生墓表原稿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墓表由著名学者吴稚晖先生起草,1948年于右任先生亲笔书写。这份凝聚着蚁光炎先生爱国精神的书法大师的珍贵墨宝,不仅丰富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也将在陈列中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1997年,由汕头市委统战部、汕头市侨联发起在桑浦山麓建立了“蚁光炎纪念亭”,以缅怀蚁光炎先生的丰功伟绩。2006年又在亭旁新建了“蚁光炎纪念画廊”,画廊里悬挂着近百幅记载了蚁光炎事迹的精美石刻画,为纪念亭增添光彩。
李本钧在揭牌仪式上指出,蚁光炎先生一生拼搏,追求正义,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民众心中。“今天(2008年)把蚁光炎纪念亭作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要继承、发扬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英烈故土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贡献。”
蚁锦中先生说,中国侨联把“蚁光炎纪念亭”评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授予牌匾,这么高的荣誉,是泰国华侨、潮汕民众以及蚁光炎家族的光荣。

张祎(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