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人物郑信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郑信,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又称吞武里大帝、郑昭(昭:意为“王”,不是名字)。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在父亲郑镛去世后被财政大臣坡耶节基收为义子,13岁进入宫廷,初任侍卫,后升至侯王。当缅军入侵暹逻,攻陷大城王朝首都,国王死亡之后,郑信高举义旗,在华侨和泰人帮助下,经过艰巨卓绝的战斗,终把缅军赶走,建立了泰国第三代王朝,并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因其爱民、仁德之心,为后世所怀念。是泰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五位大帝之一。

郑信又名郑昭(昭意为“王”,不是名字),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泰国名字叫达信(Taksin)。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国人心目中五位伟大的“大帝”之一(兰甘亨大帝、纳黎萱大帝、达信大帝、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或者将兰甘亨、纳黎萱、那莱王、郑信、拉玛一世、拉玛五世、拉玛九世为七大帝。兰甘亨、纳黎萱、拉玛五世为三大帝。)父郑镛出身于中国揭阳县澄海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罗女为妻,他的母亲诺央,生郑信。不久郑镛去世,郑信为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暹罗人称为披耶达信。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抗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当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澄海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在上华镇华富村的乌鸦地修建了郑信衣冠冢。

郑信,华裔子弟,文武双全。郑信的父亲郑镛,汕头市澄海区人,清朝雍正年间航海来泰,后来在大城首都阿瑜陀耶城(大城府)出任征收剧场与赌坊税小官,并跟一名称“燕子”泰族女孩子结婚,生一子,取名为郑信。郑信生于公元1734年3月23日,星期日,大城时代毋隆葛王时代。1768年12月28日,建立吞武里王朝;1782年驾崩,享年48岁,共育有24位王子、王女。
郑信七岁即今葛沙瓦寺学院读书,佛寺住持通理大师为郑信的启蒙老师,先学泰文、巴利文,然后再研习三藏佛典——这些是当年泰国教育的主要课程。
十三岁完成了全部课程,由义父拍耶节悉大臣为之举行“剃顶髻”(男孩留一发髻于头顶,将发髻剃去后,即表示已成年;同中国古代“束发”的意义相似)。剃顶髻仪式完成后,就落发为沙弥,并前往大城城外地去的三殿寺(WATSAMVIHAN)继续研习佛典与巴利经文。还俗之后,义父就将郑信送入内廷充当国王侍卫。毋隆葛国王对郑信爱护有加,除令其再研习泰文与巴利文之外,还学习中文、印度文和缅文。
郑信二十一岁时,义父拍耶节悉大臣再为他举行落发为比丘仪式,拜葛沙瓦寺通理高僧为师;出家为僧,共计三夏,然后还俗,仍任内廷官职。年轻的郑信,不但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多,而且勤勉好学,所以后来登上王位后,能够自己编写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此外,他还精通律志和兵法,骑术高明,能操多种武器,在泰国历史上,是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的功业,尤其是晚年遭遇事迹,一直成为世界学者研究的主题。

张祎(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