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形似一把勺子而得名,如今已辟为勺湖公园,湖滨有一四层佛塔,湖光塔影,引人入胜。勺湖先前有十景,现今已恢复的景点有:“胜境长廊”、“勺湖书院”、“飘然一叶”、“金鲤戏波”、“曲桥钟鸣”等。另外,还有“涧谷流云”、“梅花春晓”、“勺堤垂柳”及“义霞落樱洲”等景点,它们各具特色,美丽而迷人。
江苏淮安勺湖在城西北隅,濒古运河,以“水面弯曲如勺”得名,清乾隆年间,阮学浩任湖南学政,乞归,“即其地为草堂,讲课其中,遂为勺湖草堂”。阮殁后,“门下士即塾中设位奉祀”。同治年间,顾云程督学湖南,亦“乞养”,其时“故址仅存茅屋数椽,赁厄丁作酒肆”,顾乃“备价赎回”,增建水阁于厅后,别设享堂“岁一致祭”。顾卒后,并祀之,称“阮顾二公祠”。南面有奎文书院(即今淮安中学之前身),内有阎征君祠,祀经学大师阎若璩。配祀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沅、任瑗、吴玉搢“六先生”。今勺湖公园有两门。东额“勺湖园”,费新我书;南额“文通塔苑”,武中奇书。从南门门槛望去,视线所及处正是巍峨兀立的文通塔,两侧分列的双亭回廊对称均衡,启人美感。塔下即是碧波潋滟的勺湖,蜿蜒的湖堤上建有虹桥、曲桥,沿湖有扇状水榭。绿树掩映处即勺湖书院,楼台亭阁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然,点缀园中。园内大钟亭内悬一口大铜钟,乃金天德三年(1151年)祈铸。原系法器,后悬淮安北门城楼作报警用。移置园内,正得其所。既供人们观赏研究,又为名城增光添彩。
“文通塔苑”四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江苏省书协主席武中奇先生所书。当游人踏进“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文通塔。有了这座塔,不仅勺湖园格外壮观,整个文化古城也显得典雅而富有神采。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近1300年。它原名尊胜塔,在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尊胜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为文通塔。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传统之特色。塔系砖瓦结构,无梁无柱,高13.5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塔底层供奉四尊释迦牟尼塑像,颇有神采;顶层观音端坐莲台,颈悬珠链,仪态慈祥,文通塔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所。湖塔一体,塔依湖而建,湖因塔传神。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曾在塔下放飞风筝。关于文通塔的传说很多:清朝大学士汪廷珍是淮安河下人,在朝中他常常炫耀家乡的人文风采,因此,有些大臣很不以为然。道光年间,有个大臣路经淮安,他决定停留几天,一来观赏淮安的名胜古迹,二想试探一下淮安是否如汪大学士所说的文化底蕴深厚,老少皆能吟诗作对。谁知一连几天都碰了壁,他出的对子老百姓皆能对答如流,但他仍不死心,临行时许多人来送他,他立在船首,抬头望见文通塔,心想何不再试探一下,也可以借此炫耀自己的才华,于是随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送行的人听了,只是向他摇摇头、摆摆手。他见状,很得意,回京后,他将此事说于汪廷珍,并讥讽地说:“淮安人也不过如此”。汪廷珍听了,哈哈大笑,这名大臣问你为何大笑,汪说:“送行的人摇头是不想答对,给你面子,摆手是已经答过了”。大臣问:“何以见得?” 汪廷珍举起一只手摆了摆说:“你看,孤掌摇摇五指二短三长”。大臣听了,恍然大悟,连声说:“妙哉!妙哉!淮安真是文化通天”。
我的营销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15061299608223200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302174140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5302174140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42129454.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