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气息。柳州市是汉、壮、瑶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柳州地区辖鹿寨、象州、武宣、来宾、忻城、融安、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和古亭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县1市1区。总面积26811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8个民族,总人口387.96万人,其中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8.41%。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展示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第一节 侗族
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毗连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通汉语。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妇女善纺织,侗锦、侗布精致耐用。善歌,以侗族大歌著称。
侗族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很少有数代同堂妯娌数人共一家的大家庭,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兄弟分居。结婚后媳妇过了“坐娘家阶段”,儿子媳妇与父母同住最多一年,即要分家另立门户;剩下未成年或未成家了女与父母同居。这些未成年子女以后成家一个分一个,有“树大分杈、仔大分家”之说。待男婚女嫁完毕,父母即随儿子(一般是满仔)生活。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由满仔侍养父母,或由兄弟共同侍养(在合作化以前,有田人家,在兄弟分居时留有养老田)。
侗族家庭内部分工,至今仍保持“男耕女织”的遗风。男子承担上山砍柴,伐木拉山,犁耙田等重活;女子在家织布,绣花及操家务,但农忙季节,扯秧、插秧、剪禾、打谷、上山捡茶子等,则为男女共同任务。与壮族杂错而居的斗江侗族妇女,除了承担上述活动外,还承担砍柴、割草、犁耙田等重农活;男子外出搞烧砖瓦、放排等副业。父亲是一家之长,掌管家庭经济和指挥生产活动。如丧父儿子年幼,才由母亲持家。
过去,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女子一般不参加族中的家长会或款会。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分给或自己积累的“私房”钱,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但还得看娘家的家产富裕情况而定。家业多由男子继承,无男子继承可招女婿入赘(很个别),或立嗣继承;绝户则按传统习惯:“有房(房族)归房,无房归族(大族),无族归戚,无戚归众。”1950年以后,男女平等,妇女依法享有家产继承权,而且还有瞻养父母的义务。
春 节 风 俗
侗族几乎每月都有传统节日,春节也是他们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之一。侗族春节风俗,别有情趣。春节期间,到湘、桂、黔边界百里侗乡走一走,就会看到一幅幅具有侗族特点和山区色彩的风俗图。
农历年底,侗乡山寨一片沸腾景象: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喜气洋洋。侗家过春节,习惯称“过年”。有过大年小年之分。但与汉族过大小年不完全相同,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相传是敬社神。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没有三十的那一年则在二十八日)为小年,又名“婆姑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除用过年的食品外,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作为“飨年”还用甜酒祭奠,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饮酒,就饮甜酒。这说明侗族对妇女的尊重,是传统的美德。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表示人丁兴旺。男女老少“守岁”,“围坐火炉话丰年。”全家吃稀粥,每人一小碗,称“年更饭”,表示新的一年犁田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这晚,本寨青年男女也互相串门,但只谈心,吃“年茶”一般不对歌。这晚主人请客人吃“年茶”,很有趣味。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敬井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待雄鸡叫第一声,姑娘们一齐拿勺子舀水,以舀到井里的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新年的第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比平常的油茶内容更为丰富,称为“年茶”。在平阳一带,每逢大年初一都到各家吃“年茶”,互相祝贺新年幸福。
新年初一,侗家首先要祭祀敬达摩娘娘。相传达摩是一位勤劳、勇敢、很有智慧的妇女,是侗族的共同祖先和领袖。传说,每到夜深人静时,常常听到达摩的纺车声音。她很勇敢,传说有一次外敌侵寨,达摩率领很多精兵猛将,站在寨子四周,吓得敌人狼狈逃窜。她在侗族人民心中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所以侗族人民把她当作至高无上的女神。从前,各个村寨都建有达摩娘娘的神坛,这是一个用石头砌成圆丘状的大土堆,长宽各丈余,高三四尺,上面栽有一株“千年矮”(黄杨树)。神坛像个瓦窑,相传达摩娘娘佩戴的银子首饰、花衣服、花裙子。这些东西,统统用两个特大锅子合着安葬在土堆里。每到大年初一,老人和妇女虔诚地将年茶敬奉给自己的祖先---达摩娘娘(侗语称之为“萨莽”),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全寨平安。侗族人民对“萨莽”的信奉,反映了侗族还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的遗迹。
正月初,侗乡山寨进行“哆耶”,或玩龙舞狮,或唱侗戏,或“行年”。邻近村寨及亲友间,互相做客,祝贺新年。
侗族生产习俗
侗族多数占有低山、山谷盆地之利,加上喜吃糯米,所有水田除旱田种粘谷之外,大部份种植糯米。过去,都是一年一造。粳糯收获用禾剪,剪下禾穗捆成把,晾在禾廊上。每个侗寨都建有禾廊,几家共用一个或一家一个。禾廊多建在村边屋旁向阳的地方。合作化以后,推广双季稻,使用打谷机,建立集体仓库,晒谷坪。但对侗族人说,糯米是不能缺少的。晚稻一般都种糯禾。收割糯谷仍使用禾剪。侗族人喜欢在稻田里养鱼,春放秋捞,禾鱼两利。为柴,侗族人民制定了“乡规民约”:如果偷鱼和山上的农副产品,要受到“款约”的制裁。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稻田养鱼一度被认为影响粮食生产而被禁止。1981年后逐步恢复。此外,还在池塘养鱼,有的户养大草鱼3、5年,鱼重8斤至10斤,才捕捞作腌酸鱼之用。
侗族村寨房屋基本是木质结构。侗族积累了营造杉木林的经验,尤其聚居县境溶江流域的侗乡苗寨所产的杉木数量多、质量好。高露村农民种杉木15年左右可成材,树杆高直,木纹光滑而美。“溶江木,浔江竹”曾弛名区内外。侗族农民多在春季造林。他们有砍木拉山、放排运木的经验,在沿河村寨,有的以放运木排为生。
侗族的生产工具是锄头、镰刀、禾剪、犁耙等,用牛犁田的很少,群众使用“犁田”一词也很少,讲“挖田”的较普遍。一般是用锄头挖田,用牛耙田。。少数做到精耕细作者,在用锄头挖田后,再用牛翻犁一次,然后放水用牛耕。1958年以后曾一度推广拖拉机、打谷机等农机具生产。1981年后,拖拉机和打谷机多在沿河地区使用,高山地区仍基本不用。
侗族喜欢在新造林地种植木薯、芋头等旱地作物。菜园以种植瓜豆和蔬菜为主。旱地多种包谷、红薯及芋头之类。
由于生产水平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迷信鬼神,靠天恩赐的思想较严重。过去生产上有许多禁忌。例如,戌日(土王用事)不能动土、不能上山生产、连舂对都不利;天旱求龙王下雨;禾苗发生虫灾要舞草龙驱灾;四月八,不能用牛去犁耙;六月六要拜土地公保佑丰收等。人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扶持生产救灾,派技术员下乡组织推广农科技术以及细致的思想工作,迷信思想逐步克服。从1958年起侗族农民已会使用化肥、农药、水泵抽水、种植水稻杂优良种等技术。同乐、梅林等乡农民还积极发展水果生产。
打油茶—侗族待客的方式
“打油茶”是三江侗族同胞款待宾客的特殊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隆重的礼俗,别有民族风味。
喝油茶时,主人陪客人坐在圆桌或火盆旁,由其家庭主妇操作制油茶。第一碗先给贵客或长者,然后依座给其他人。接油茶后要先放在自己面前,待主妇发话“请喝”之后才喝。喝完第一碗后,自己要拿着筷子,把碗放在自己面前,说明还可以喝,主妇便再给盛第二碗,如此继续下去。
但侗家有个“酒三茶四”的贯例,喝茶要喝四碗,否则对主人不敬。如果的确已喝够了,即将筷子搁在碗上,表示够了够了;否则主妇就不断的给你盛下去,让你喝得满肚子水,真可谓有趣之极。
抢花炮-侗乡的传统活动
每年的二月初二,是侗族人民的花炮节,节日里最精彩的节目就是“抢花炮”。“抢花炮”源于侗乡,是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把一个用红布包住的像杯口大的铁圈放在铁炮的顶端,点燃铁炮,“轰”的一声,将铁圈(花炮)冲上高空,抢花炮者全神贯注它的落下,迅速抢夺。首先抢得“花炮”者,还得想方设法躲避,免得再被别人夺去,别人也千方百计想从持炮者手中夺走,因此形成十分激烈而热闹的竞争场面,被外国人喻为“东方橄揽球”。
鼓楼-侗族古老的建筑
侗族村寨中,最独特的民居建筑就是“鼓楼”,兀立密舍,四周鳞次栉比,十分壮观,有宝塔式、亭阁式、干栏式等,底层有四面形、六面形、层层叠上,有三层、五层、七层、九层不等,气势庄严宏伟,是自治区的重点保护文物。“鼓楼”因楼上有大鼓,有事时击鼓集众而得名,楼上的大鼓是神圣的,不可乱敲,只有在集众商议大事时才能敲。“鼓楼”是村寨的中心,是大家精神维系之所,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精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