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壮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源于我国古代越人中的“瓯”、“骆越”等支系,初期称谓颇多,自称“布侬”、“布傣”、“布依”等,曾一度被称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将“僮”改为“壮”。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唐、宋时曾借用汉字造成一种土俗字,但不通用。主要用汉文,1955年12月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传统歌舞和壮戏。
三月三歌节
壮族同胞有编歌唱歌的超凡本领,每年的三月三,是他们聚会对歌的大好日子,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其对歌的内容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可谓包罗万象,对歌手的博才和反应是一大考验。壮族青年男女相爱大多是在歌会上开始的,双方经过见面歌、邀请歌,开始了盘问歌、赞美歌,接着可唱初交歌、深交歌,最后是分别歌,不少情侣就这样经过对歌而订下终身。歌会上,若女青年看上了某个男青年,可以通过“抛绣球”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接到绣球的男青年如果也有意思,便可持绣球与女方双双携手离开会场,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有情人终成眷属”。真可谓浪漫之极。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壮锦
壮锦是中国壮族人民制作的一种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壮锦的编织工艺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表现出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壮锦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朝廷就设立蜀锦院,专门织锦,其中就有一种叫广西锦的,它就是壮锦的前身。明清以后,壮锦的织造技艺有了进一步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柳州地区文化局副研究员张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壮族人民自己种棉、种麻,将棉、麻加工纺成纱线,再进行织布。在比较封闭的地方,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了跟外界进行贸易,就用最好的壮锦交换其他的日用品。"壮锦是在装有支撑、传动、分综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通过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
壮锦的传统图案有数十种之多,大多选取生活中的可见物和象征吉祥、幸福花纹,尤其以几何纹为最多。壮锦的几何纹与古代壮族鲜明的宗教信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蕴含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一千多年来,壮族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形象的语言,将祖先的信仰、奋斗与追求编织成工艺品,世代相传,成为壮族人民对悠久历史的追忆与民族艺术的再现。
柳州市博物馆馆长罗安鹄:"壮锦的产生本身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一种产物,所以它的花纹织成以后,主要是作为衣饰、背包这样一些装饰物。(图案)离不开福、禄、寿等一些传统主题,同时,人类对植物、动物的亲近和崇拜,当然也反映到工艺品上。"在壮族人家,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衣、裙、巾、被都由壮锦织成。姑娘们的嫁妆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五彩丝绒线织成的壮锦被面。壮锦凝聚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想象力。壮锦织进了他们挚热的情感,美丽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的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由于壮锦象征美好,曾被明王朝列为供品,各贵官富商也“莫不争购之”,名声渐由国内传扬到国外,许多外国客人来柳旅游时纷纷购之留念,或赠亲朋好友,正证明了壮锦艺术的迷人魅力。
第三节 瑶族
瑶族──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五省(区)山区。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隋唐时有“莫瑶”之称。宋以后一般称“徭”,现通称“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族语族,少部分人语言接近壮侗语族,通用汉文。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林业。
瑶族舞蹈
瑶族人民历经千年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其旋律、歌词、服装与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民族色彩为浓郁。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磐古兵舞、八仙舞、白马舞、狩猎舞、蝴蝶舞、三元舞、师公舞最为盛行。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瑶族红衣节
红瑶,桂北龙胜瑶族支系之一,因绣工精巧、色泽红艳的衣裳而被称为红瑶,也因古老而美丽的红衣闻名遐迩,而有了龙胜的瑶族红衣节。仲夏,桂北龙胜山城迎来了全县各族同胞欢乐的节日—龙胜瑶族红衣节。古老而美丽的红衣节。这一天,往日清幽静谧的山城、变成欢乐的海洋。
清晨,各族群众抬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模型聚集在体育场上,放眼望去,人群服饰各异,仿佛是山花绽放。在宽大的体育场上,各族同胞跳起民族歌舞,连起了一条风情画廊,状家姑娘手中富有特色的吉祥物“葫芦”有节奏地甩出一串串悦耳的声音,表达了壮家热情好客的情怀。盘瑶的长鼓舞把人们带进了节日的欢乐。红瑶的《糍粑清》则别具一格,来自生活的道具,使人极想体味红瑶的生活乐趣。苗族的《油茶飘香》犹如一户醇酒,醉了村寨,醉了大山。
因红瑶姑娘那绣工精巧色泽红艳的衣裳而得名的红瑶,世世代代居住在龙胜这块土地上,因为有了红衣,这个瑶族支系走过了风风雨雨。也因为古老而美丽的红衣闻名遐迩,因而又有了龙胜的瑶族红衣节。在红衣节上,红瑶姑娘都穿上自己最新最漂亮的“红衣”来参加活动,点点红衣流动着动人的旋律。她们胸挂银牌,轻轻地摆动着褶裙,身上的红衣就像一朵红云。红瑶姑娘心灵手巧,擅长飞针走线,她们用自织目染的黑色土布做好上衣后,再用红线按衣服布纹的经纬线采取十字法精心挑出花色,挑花时全凭想象力,没有现成的图案,针脚落处都是图案的妙处。她们一针一线地绣,完成一件美丽的红衣,往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绣衣服是快乐的事情,因为飞针走线的红瑶姑娘,常常是情歌伴着针线走,花色绣出心里甜,没有一件自绣的漂亮红衣的姑娘,很难会得到小伙子的喜欢。红瑶姑娘从12—13岁始学针绣,从用针、用线学起,到工艺精湛时就悄悄地为自己准备嫁衣。绣嫁衣比制作其他衣裳更加精工细作,图案十分精巧。胸部和背部都绣上山花怒放、并蒂莲花、双飞蝴蝶、双鹿呈祥……衣襟镶着花边。裙子是伞式百褶裙,那花纹或绣或蜡染而成,黑底中点缀绿色,图案相得益彰,透出既古朴又现代的气息。除衣裳外,还有腰带、头巾。腰带上的七彩线配得错落有致,扎在腰间极富装饰效果。头巾为黑色方巾,头巾的四个角都绣有一个别致的小棱形。未婚的红瑶姑娘,头发交叉盘桓平绕在头上,包头巾时要在前额露出棱形。如果当了妈妈,头发则交替盘绕,在额前盘一个发髻,棱形藏在头巾里。有了这头饰上的棱形标志,男女青年交往时就不会找错对象。红瑶妇女个个都是长发妹,她们平时总是把头发盘在头巾下人们无缘一睹风采。红衣节要开展长发比赛,可以了却游客的心愿。只见红瑶妇女将头发盘成髻在静静地等待。当主持人宣布开始时,那束束长发像瀑布一样落下,一时间聚集了千百双目光。参加比赛的红瑶妇女个个都有不愧为红衣节上的长发妹。她们的头发均过1.75米,获得冠军的头发长达1.90米。看着这乌黑油亮的长发令人由衷感叹。为什么她们都有这么漂亮的长发呢?原来红瑶素以长发、黑发为美,红瑶妇女非常珍惜自己与生俱来、伴其长大的头发。在红瑶的风俗中,小孩出生刚满月时,要举行剃“满月头”的仪式,也就是剃去绒绒的胎毛,使今后的头发变得又多又黑。此后女孩就将头发留长,伴着她长大成人。对头发的护理也很讲究,洗头用的是茶麸熬的水,所以头发就变得又黑又亮。红衣节上的长发妹那天然的美发为红衣节增光添彩。
龙胜瑶族红衣节还是一个全民族团结的节日,12支各族女子花炮队的姑娘们共同托起民族团结的心愿。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真实的描绘出山里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希望。
爬楼-瑶民有趣的风俗
“爬楼”是金秀大瑶山的茶山瑶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瑶人的居室在建房时一般都设个吊楼,长到婚恋年龄的姑娘就住在吊楼里。晚上,姑娘邀集女伴在吊楼里聊天、唱歌、刺绣,男青年来寻觅知音,是和同伴一起来的,但不能从大门进,而是攀爬上吊楼,姑娘如同意则让他们进去,然后男女各坐一边互相交谈、对歌,寻找知己,一旦彼此有意思了,自会不断往来,感情深了,男方赠女方手镯或丝绒彩线,女方赠给男方自编自织的草鞋或腰带等信物,最后由父母备办婚事。
盘王节—瑶族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同胞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盘王节”,又叫“做盘王”、“跳盘王”等。节日里,山寨瑶族是歌声回荡,鼓乐喧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除娱神祭祖外,还要走亲访友,开展娱乐社交活动。“盘王歌”和“盘王舞”是一定要唱要跳的,伴奏用的是瑶族传统的乐器,如此更能表现他们祖先创世的功德和他们迁徙的艰辛;劳动的勤奋及爱情的幸福。节日的青年男女也借此寻觅知己,互赠信物,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关于盘王,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还盘王愿”而来的。据说上古时候天大旱,瑶人乘船渡海逃荒,途中遭到狂风恶浪的袭击,有葬身大海的危险,大家便向盘王请求保护,并许下以后定要还愿,果然风平浪静,瑶人得以脱险,于是瑶人举行盛大活动以“还盘王愿”,久而久之,便成为瑶族的传统节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