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评价
清末民初之际,民族主义在革命者与民间大行其道,郑成功在许多刊物与传记当中,被塑造为“抵抗外来统治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开始有许多学者将郑成功列为“天地会”的创建者,试图将排满革命与郑氏抗清拉上关系,借此大力宣传。
1930年代,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关于郑成功的刊物又开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在这些刊物当中也成为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象征人物。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后,由国民政府派遣来台宣抚的国防部长白崇禧,途经台南时,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郑成功行礼,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郑成功的“忠肝义胆”,借此宣扬忠于领袖、国家的精神。
1950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撤退来台后不久,“总统”蒋中正亦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正统。
由于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国民政府”相似,且郑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可作为国民政府宣传样板。
在台湾,有许多学校、街道、乡镇的命名皆来自对郑成功的纪念。包括原日治时期台湾州立二中改名为“台湾省立成功中学”(今台北市立成功高中)、原台湾省立工学院改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台中县成功岭、延平路、开山路、台南市东宁路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