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
茅山号子从古代一直唱到今天,久盛不衰,闻名遐迩。茅山号子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而独特的民歌风俗。从表现劳动的形式上看,茅山号子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等。演唱形式为一人领唱、多人搭腔。1953年冬,兴化民歌手朱香琳等人在上海参加中德青年联合演出。1956年朱香莲又随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她唱的茅山号子,灌制成唱片发行,赴北京中南海演出。近年来,在茅山号子这种演唱形式的基础上,改编有歌舞、对唱、表演唱等。茅山号子作为兴化地区的特色节目,参加过2003年“心连心”艺术团到兴化的慰问演出。茅山号子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时,鼓动大家积极生产的优秀民歌,可谓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茅山号子的传说和演变
茅山号子源头可追溯到秦灭六国,统一四海的时候。为巩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以防匈奴人侵,传说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到山海关。当时,从山麓到山顶,是老弱病残的民夫抬抬石扛土,不堪负重。他们有的累死山沟,有的哼哧喘气,叫苦连天,有的刚一歇肩,就遭监工拳打脚踢。孟姜女见此情景,怜悯之心顿生,叫他们用“哼号”、“咳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这就逐步形成了劳动“号子”。当时,茅山籍的民夫学会了“号子”。幸存者回到家乡,便将孟姜女所传号子在劳动生产时打起来,果然鼓起了大伙劳动劲头。后来茅山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唱出新编号词来鼓动人民,激发情绪,抒发胸臆,一直唱到今天,仍久盛不衰,闻名遐迩。
茅山号子的种类和风格
作为民歌《茅山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在江苏民歌中所谓称得上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她以舒缓悠长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好的独特的民歌风格。
1、种类
从表现劳动的形式的上看,茅山号子可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
从音乐结构上看,可分为长号子、短号子。根据人们的性别和劳动分工,有男青壮年号子,如车水号子、挑担号子等,其特点是粗犷豪放,急促有力;有女青壮年号子,如栽秧号子、薅草号子等,其特点是清脆甜美,婉转悠扬。
2、风格
在演唱风格上,茅山人打号子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音清晰,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
茅山号子的旋律和内容
茅山号子在不同的农活中,有不同的曲调,多半是自编自唱。后来,经过茅山地区文人的加工润饰,旋律日臻完美,窗帘也是日趋丰富,其中有唱忠孝节义古代人物的,有唱爱国惜民英雄武士的,有唱农家四季悠然自得生活的,还有表达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每逢农忙季节,茅山地区田间场头,处处号子嘹亮,笑语飞扬。
茅山号子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茅山地处偏隅泽国,军阀混战,未受累及,茅山人民以生产为主,每逢生产季节,田里场头依旧号子此起彼伏,还绝于耳。“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茅山地区人民投入抗日锋火之中,茅山号子消沉了。直至1944年茅山解放,茅山人民在欢送参军时,茅山号子才又中响起在田头巷尾:“当兵要当新四军,保家保国卫人民”。
在1953年到1959年,茅山号子打得较好的歌手们,常到上海、南京参加民歌会演、比赛。茅山名歌手朱香琳,曾随江苏省歌舞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她演唱了《中朝携手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茅山号子,受到了指战员们的热烈称赞。1954年,茅山业余剧团在上海参加了中国与民主德国民间歌舞团联欢会,朱香琳等8人专门演唱了茅山号子,婉转流畅、跌岩起伏的旋律,高吭明亮、悦耳动听的歌喉,倾倒了国外诸多友人。1956年9月,朱香琳随江苏省歌舞团赴京参加全国音乐周会演,并到中南海演唱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茅山号子》声情并茂,婉转动听的唱腔,被灌成唱片发行。朱香琳等人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江苏省兴化市申报的“茅山号子”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191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164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中茅山号子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