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述洋 莱芜渔鼓第六代传承人
莱芜渔鼓,起源于唐代,宋明清时期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今年58岁的魏述洋是口镇山口村人,他学习渔鼓至今已有近四十个年头了。作为第六代传承人,魏述洋对莱芜渔鼓进行了改革,有的唱段糅进了地方戏的特色,使得莱芜渔鼓有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地位。目前,莱芜渔鼓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毕晓旭 一个教师的独唱音乐会
3月30日19点30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毕晓旭的独唱音乐会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开唱。毕晓旭,2007年进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任教,参加工作后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师从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
乔化军 一个文化馆长的无奈
他是我市第一部电影《棋山传奇》的编剧和投资拍摄人,他还编写了电影剧本《看不见的婚礼》、《妈妈,你还爱我吗?》、《目连救母》、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泰山石敢当传奇》等。但是,当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电影剧本《孟姜女》,当他费尽周折成功拿到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拍摄许可证后,在拍摄上却因找不到投资人而陷于无法拍摄的窘境。他就是钢城区文化馆长——— 乔化军。
韩克 不断打破莱芜影视纪录
韩克的影视以乡土题材和莱芜方言起家,然而他也不断对自己发起挑战。2012年的韩克动作不断,5月他拍摄了用普通话配音的微电影,8月他为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承办的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电视剧颁奖晚会拍摄了时长约3分钟的三句半短片。9月份他又开始为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山村的美女书记》忙活起来。现在他又为2013年的贺岁剧在忙碌。
柳明瑞 唱响长勺文化
一场发生在二千七百年前的”长勺之战”,经过春秋史学家左丘明的妙笔生花,穿越时空、震古烁今。正如奔腾不息的嬴汶河,源远流长滋润着这方古老的土地,也滋润着一辈又一辈人的心田。提到长勺文化,则不得不提到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院长柳明瑞,他对于长勺文化的研究,在莱芜屈指可数。
李雪 咱莱芜的“乔老爷”
一个来自山沟里的农民娃,一个从事基层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三十多年的普通干部,一个退休的老同志,始终把文艺创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用诗歌热情讴歌人间的真善美,无情鞭挞社会的假丑恶。他就是被称为莱芜“乔老爷”的李雪。
张克学 莱芜梆子的辉煌有他的付出
近几十年来,莱芜梆子为繁荣莱芜的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三定桩》、《推媳妇》、《红柳绿柳》、《儿行千里》等精品层出不穷,为莱芜争得了无数荣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默默付出。他就是莱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张克学。
点评:从《红柳绿柳》中的常秘书到《推媳妇》中的二愣,从《逼婚记》里的小县官到《正月十五雪打灯》里的土包包,张克学给我们带来了笑声,那声带有深厚莱芜特色的“二叔”至今还在耳边回响。
师承瑞 获誉冰心散文奖
他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红石谷》、《故乡的明月》、《行意绵绵》、《乡韵》四部散文集。散文集《故乡的明月》荣获2007年度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2012年8月21日,他的《乡韵》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王晨 书画界的“三高”老人
在莱芜书画界,有位“三高”老人,以德高、艺高、寿高而著称。他生于1914年,师承美术大师刘海粟,虽已98岁高龄,但身体健硕,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他就是我市书画界泰斗王晨。
亓德顺 寄兴山水情自浓
在莱芜美术界一提起他,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几十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山水画的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虽摹古却不泥古不化,而是自成风格,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就是亓德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