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昊天寺再次出现衰落。由于管理不善,寺庙一扫过去虔诚肃静的气氛,竟然沦为赌场和屠宰场,有些无家可归的光棍儿,也来此处栖身。民国年间,昊天寺南二十里外的陈庄村有个叫方达的人,出于广行善事的动机,主持重修。在维持原貌的前提下,精雕细刻,使庙宇焕然一新。再次开光后,在寺院中树碑多块,记载了为兴建寺院出工、出资之人。晨钟暮鼓又在这里奏响,又继承着宗教信仰的衣钵。
当年的昊天寺平面布局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斗拱梁架,结构独特、山门穿插,气势恢宏。步入寺院,只见大殿飞檐问天,银杏果实累累,桑榆遮天蔽日。拱门让你倍感神秘,台阶送你步步登高,风铃鸣响把你带入佛教世界。寺里有御珠殿、奶奶庙、老爷庙、四大天神、君子庙、弥勒佛、三教殿、观音庙等庙宇,庙中收藏经书上千册。好个宗教世界!
民国年间,曾有五位禅师在此颂经修行。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则只剩两位和尚住守。这师徒二人的法名分别叫昌智、昌玉。二人烧香诵经、擂鼓敲钟,食粮靠耕作,饮水下山背,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人们把这圣洁寺院里的两位僧人看作是佛的使者,对他们毕恭毕敬,每有鲜菜水果,必定挑些送去,既作供品,又犒劳僧人,这样,人们内心也觉欣慰。
那些年,每逢四月初八的庙会,昊天寺顿时沸腾起来。众多朝拜人群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其中不乏善男信女、娇子娇女。他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理,出于不同目的前来拜谒。他们手持纸扎羔羊、公鸡,拎着麻油、纸表和高香等供品上山。圆锁的孩子还带把笤帚,揣着五色锁线,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涌上寺院。女子或为“拴孩子”或为还愿,儿童则为圆锁或圆锁前一年一度对“奶奶”的朝拜。一些小商小贩也不失时机地活跃在山上山下,卖些粽子、香火,弄点零用钱。刹时间,吆喝声、诵经声、追打声此伏彼起、交相辉映,奏出一曲高昂的庙会交响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人们以此为精神寄托,也规矩着后代的信仰和思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