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任品品为家乡代言--阿宫腔传统剧目《四贤册》

家乡区县: 渭南市富平县

戏剧舞台上,为了名和利,引发兄弟相争,父子想残,姐妹成仇的故事比比皆是,然而面对大灾大难,迫不得已而要骨肉分离时,大义舍亲的故事却不多见。《四贤册》就是一出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

该剧讲的是荒旱年间,一家人为了度日,变卖财产,一贫如洗,听说县府开仓放粮,丈夫方文珍匆匆而去。由于“近日来炉灶中又断炊烟”儿子新郎,侄儿林郎饥饿难忍,啼声不断。“娘虽饥饿尚可忍耐,饿煞我儿娘心何安”。仅这短短的两句唱腔便将一个家庭的困境,和一个善良、贤淑、刻己待人、含辛茹苦具有传统美德的赵月娥展示于舞台之上。

城然,面对饥饿,面对困境,善良质扑的赵月娥也发出过感叹: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穿绸挂缎,不愁吃穿,穷人家的孩子缺衣少食,度日如年。这是对命运的不平,也是对贫富相差的呐喊。可是,作为封建社会最低层的劳苦大众,面对灾难,面对饥饿,以及命运的不公和官府的无能,除了在自己家里偶发几声无力的哀怨和感叹,她又能怎么样呢?

当赵月娥手托两个饥饿的孩子,在草堂外望眼欲穿时,谁料等来的却是手提空袋,无望而归的丈夫。

面对无粮断炊,饥饿难挨的困境,就只有暂买一子,换些材米暂度饥荒,这是丈夫方文珍的主意。这也是普天下劳苦大众在饥荒年间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行为。

如果林郎和新郎都是亲生亲养的,也许卖谁都无可厚非,可偏偏这林郎却是兄嫂当年病故前托付给他们抚养的孩子。究竟应该买谁,这就成了一个很难决断的棘手问题。

卖掉侄子林郎,与情,与理,与良心都说不过去,另外,九泉之下又何以向兄嫂交代。卖掉亲子又恐妻子不依。

方文珍在万般无奈之际,为试探其妻,假说欲卖侄子林郎。谁知却遭到妻子赵月娥的哭劝和坚决反对:兄嫂临终托孤,情高义重。说什么也不能卖掉侄子林郎,应该卖的是亲子新郎。

夫妻二人这般对话,恰被窗外的新郎,林郎两个孩子听见,他们两个跑进屋争着要求双亲卖自己。面对此情此景,谁能忍心决断。幸亏丈夫出策,前院放一草把,言谁先抢到就卖谁。林郎冲出最先抢到草把,谁知新郎狠咬林郎的手背,又反抢下草把。

此刻看着新郎手中的草把,又看看林郎被咬破的手背,身为父母,能不为孩子这一让人心酸的举动而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吗!

是的,在这么一个四人相依为命的特殊家庭里,面对苦难,饥荒和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他们每个人所展示的复杂心态,灵魂的搏斗,以及心理流程和对命运的选择都使得他们每个人的人性魅力得到了巨大的升华,同时,又有谁不为他们彼此之间比金子还亮的心,以及义比云天,贤惠善良的义举而感慨万千,淆然泪下呢。

《四贤册》之所以感人肺腑,摧人泪下,他的成功之处就重在崇高而不在苦难。因而他才使人心灵震撼,回味无穷。

http://wm23.cn/1258108215 我的能力秀
http://www.wutongzi.com/uc/87025750.html 我的梧桐子
http://blog.sina.com.cn/u/5090506695 我的 博客求关注[图片]
http://weibo.com/u/5090506695 我的 微博求关注

 

唯成挡雨(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