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学的最后守望者----肖世清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洋县

“只要学生需要,我会永远留在这里”。就是这句朴实的语,让肖世清成为洋县槐树关镇洛川教学点最后的一名守望者,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寄托。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从地平线上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云雾缭绕的大山深处迎风飘扬,格外显眼。稚嫩的读书声划破了大山的宁静与安详,在大山间回荡。朴素的师生之爱坚强地承托着16名大山孩子求知的渴望,这便是洛川教学点。   洛川教学点位于槐树关镇南部山区,群山环抱,距镇中心小学有20来里路。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洛川完全小学成为了该镇仅有的两个教学点之一,只保留了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2009年,在这里工作的两名教师相继调走,10多个孩子一下子陷入了没有教师的困境。当时正在另一学校任校长的肖世清怀着一颗对家乡孩子的爱心,回到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工作。50多岁的肖世清,1979年当上民办教师,1999年招转为公办教师,在乡村小学默默坚守了30多年,大多时间在阳河、良心等偏远高寒山区工作,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无怨无悔地扎下根,竭尽所能、倾力而为,甘心清贫地教书育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山村教育,把自己的心血洒向山区孩子,用美丽的人生照亮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   “铛铛铛”随着清脆的钟声响起,16名孩子的读书声从一座砖木结构的瓦房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给沉寂的山村带来了灵气。洛川教学点一天的教学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两间简陋的教室里,16个学生按照学前班和一年级、二年级3个年级划分成3大方块坐在一起,一切布置得井然有序。在教室的两侧和后墙上,孩子们自己办起了学习园地,写着古诗,画着小动物,还有手工制作。洛川教学点是一个有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点,肖世清要承担幼儿保育和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样样不少,每天都要上七节课。   五年来,他为了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读书,就逐个到学生家中家访,了解学生学习和家庭生活情况,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保证了村里所有适龄儿童走进校园。肖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在全镇领先,一些在外就读的孩子也纷纷转回来了,学生由当初的10名增加到16名:学前班4名,一年级5名,二年级7名,偏远的村小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原来通往洛川村的是一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遇上降雨下雪,山路泥泞不堪。秋季开学一赶上雨季,一百多斤重的书本等学习用品硬是让他从几十里外的镇中心学校挑回村小。学生放学他挨个往回送,长时间下来,肖老师已经在泥淖中磨烂了五双胶鞋。   肖世清的家离学校只有3里路,但他每天必须住校,保证学校电器等财物的安全。星期天吃过中午饭还得早早到校接收为学生配发的营养餐原料,一周只能在家呆一天半,家务农活和照顾老人的事只能全都留给妻子。16个孩子的中午饭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做好,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在学生到校之前就准备好当天午餐所需的食物,他的妻子每天十点半准时到校给孩子们做饭。孩子们一提起阿姨做的饭,个个垂涎三尺。   “今年学校才通了自来水,之前,吃水要到下面的沟里挑,一个来回就得20分钟。过去每天要挑5趟水,把缸装满,才满足一天的用水。”提起过去的事,肖老师如数家珍。   学校有7名留守儿童,最远的离校6里路,有5名是他要亲自送回家的。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送完学生回校常常是七、八点钟了。   “只要教学点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肖世清坚定地说。   如同一支红烛,他35年如一日,燃烧着自己,照亮山区学生成长路,用无私的爱心谱写出一曲感人的乡村教师之歌,演绎了人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alant(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