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百合科,葱属,原为野生,根茎小而瓣少。味浓甚辣。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得“胡荽”(即大蒜)带回长安。初在长安种植,唐朝以后传至北方各省。 宝坻种大蒜,文字记载最早在明万历年间《劝农书》上。清初,苏浙一带丝绸刺绣业用蒜汁向丝绸上沾巾花样,不污绢,不发霉,不变色,防虫蛀。传统绢花,亦非用宝坻蒜汁作粘接剂不可。因宝坻大蒜汁透明,味淡不熏眼,名誉大江南北,故非它不用。由此也促进了宝坻大蒜的发展。
1973年,宝坻大蒜种植面积列入国家计划,并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出口。自此,宝坻红皮大蒜以其质量好,产量高闻名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
大蒜是烹制菜肴不可缺少的佐料,津菜馆将其切成凤眼片,与葱丝、姜丝合成“大佐料”用来炝勺,为菜肴增色提味。特别是爆菜更缺不了“蒜米”之香。凡熬鱼、烹制“下水”类菜肴都要放上大蒜以去腥味。
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地理标志展览会上,宝坻大蒜被安排在一个显眼的展位。装在保鲜盒内的新鲜大蒜呈白紫色,引来了不少顾客的关注。
小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这盒用特殊技术保鲜的新鲜红皮大蒜,一盒大蒜80元,单个大蒜卖10元。即便在我们当地,价格也只便宜一点。”
小华所说的红皮大蒜就是本报记者注意到的呈白紫色的大蒜,每头大蒜6瓣左右,故又称“六瓣红”。“六瓣红”大蒜是宝坻“三辣”之一,属于紫皮蒜类型,口味脆质辛辣、品质独特。据有关文献记载,宝坻大蒜早在明清两朝就成了御膳廷馔的贡品。
天津市宝坻区农业局副局长王旭伶补充道:“明清时期宝坻大蒜是进皇宫的,只是后来没落了,近几年又恢复了。”
“六瓣蒜”如何从没落中走出?王旭伶称,在宝坻大蒜被评上地理标志商标后,大蒜的价格翻了一倍还多。宝坻大蒜于2011年6月成功通过了所有申请,经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了地理标志商标。目前,宝坻大蒜的种植面积为3万亩,总产值达到3亿元。
据他介绍,在没有评上地理标志以前,结成辫的干大蒜以辫为单位计算,宝坻大蒜每辫价格为10元~15元,而现在可以卖到25元~30元。宝坻大蒜的收益也从原先的4000元~5000元/亩上升到了近10000元/亩。减去为了保证质量而加大的投入,比如生产资料、技术、商标认证和产后仓储等新投入共约1500元~2000元/亩,宝坻大蒜的净效益也足足翻了一倍。
当然,农产品的效益还根据年份的好坏有所差异。但在产量提升空间和加大的投入均有限的前提下,价格的翻倍必将带来效益的翻番。这种突然的增加在这位宝坻农业局副局长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效应。
王旭伶说,宝坻大蒜的高端消费也因为地理标志的成功认证增加了一倍多。宝坻大蒜一般的产品都是用礼盒包装好,进入超市销售或者直接通过订单销往酒店。“当地订购酒店从几家增加到近20家,销售范围从东北三省扩大到华东乃至华南地区。”
整个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流程中,当地政府不仅在资金上提供了支持,包括商标注册、产品申报及基地环境检测和认证等费用的补贴,而且也在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上投入了很多精力。王旭伶说,宝坻大蒜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
本届地理标志博览会主办方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总数已达上千个之多,地理标志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本届展会的目的也就是为各地地理标志的产品提供展示平台,真正把“名气”转化成经济效益。
王旭伶说,宝坻区其实分为两个地区,其中的大洼区适合种植大蒜。而大洼区内的三个乡镇,分别为林亭口镇、大钟庄镇、王卜庄镇,是宝坻大蒜的主要种植地,常年栽种面积达3万亩。
除了上述三镇被规范或被开发的集中种植地,在宝坻区还有小块零散的大蒜种植地。王旭伶对本报记者说,宝坻区共有农田114万亩,50万~60万农民。当地政府正在着力对宝坻的农田进一步整理升级,开发出更多的大蒜生产和种植地,即优先种植大蒜。
其实宝坻当地的土壤和环境,除了适合生长红皮大蒜,大葱和天椒也是其特色的农作物。王旭伶称,大葱和天椒的效益远不如大蒜。具体来说,大葱的效益大约为3000元~5000元/亩,天椒则为3000元~4000元/亩,和被评为地理标志后效益翻番为近10000元/亩的大蒜相比,显然后者更为诱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