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事后来还被南京的媒体报道了,一些从乌海回到南京的知青看到后,对他也都很佩服,我相信焦鸿志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代表了我们那一代人。 相比于焦鸿志等外地知青的背井离乡,当年海勃湾市,这座人口10来万的小城里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处境就好多了。 (切入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 1969年4月下旬,在万名军民敲锣打鼓夹道欢送中,海勃湾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离开了城市。尽管海勃湾市也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但斗志昂扬的队伍中还是发出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属于那个年代所有知识青年特有的豪言壮语。 同期 乌海知青 袁玉环 :当时每个人心中都非常高兴,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艰苦环境,认为只要到农村去就觉得兴奋。 同期 原知青办负责人 白天日:1973年以前,乌海没有农村, 海勃湾市的知识青年基本都是到伊克昭盟杭锦旗的农村牧区插队落户。 配音:1974年3月,江南已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北国却仍是大地封冻,寒气袭人。在平沟通往下海勃湾的土石公路上,几辆大卡车满载着100多名知识青年,向成立不久的海勃湾矿务局林场疾驰而去。为了安置一批新毕业的中学生,市里决定采取厂矿自己办知青农场就地安置知识青年。 同期 乌海知青 韩淑琴:当年的知青林场大概就位于这个黄河边,附近基本没有任何房子,我们来这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住问题,住的是加固改造后的马棚和旧房子,每个单间只有10多平米,七八个人一间房,非常挤,而且房子里经常有老鼠出现,听说有的人甚至被老鼠咬伤流血了。 配音:原海勃湾矿务局知青林场位于现在的王原地附近,当时林场大约有100多亩地,因荒废已久,盐碱成片,芦苇丛生,满目荒凉。知青们来到这里之后,除在四周和地块之间栽上防护林外,最繁重的劳动就是翻地。 同期 乌海知青 袁玉环:当年翻地时的艰辛 (切入田间劳动的热闹景象) 配音:厂矿办知青农场,就地安置知识青年的做法很快取得了时效,不仅蔬菜供应明显好转,同时因为离家较近,知识青年下去安心,家长们也颇为放心。 同期 原知青办工作人员 白天日:满足了大部分厂矿职工和家属对蔬菜的需要,起到了很大作用。 配音:据统计,1974年至1980年,全市共有下乡知青12000多人,先后共开辟41个知青农场。如今,41个知青农场中,有的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有的成了居民区,有的被道路所覆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还大致留有原貌,在岁月流逝中诉说着那段过往的时光。(加画面原海勃湾矿务局林场) 同期 :当年的知青都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都接受过一定的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都很强,经过锻炼后来一些知青走上领导岗位,还有更多的是成为企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或者是科研部门和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知青可说是用他们的青春,也为乌海今天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配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政府出台了知青返城政策,一千多万激情燃烧殆尽的知青们陆续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仅有极少数人不舍离去,或不能离去,最终选择扎根他乡。 (焦鸿志开车归来) 配音:数亩耕地,几间红瓦房,在这个距离乌达城区不算太远的五化村里,经历过岁月激荡的焦鸿志,最终选择了一种更为惬意的“田园生活”。 (切入打开小门,来到花园) 小门外,是焦鸿志家的一个小花园。退休后,焦鸿志开始对田间的劳作颇感兴趣,尤其喜欢种花。 焦鸿志:在南方来说,一年四季花是不断的,在滴水成冰的北方,你能培育成大地的牡丹,而且能保证它过冬,很不容易的。 配音:六月的南京,早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时节,南京知青焦鸿志在他北国的花园里,通过一个季节的精心照料,牡丹,月季花也开始依次绽放,显得格外妖娆动人。现在多数时间,焦鸿志都会逗留在自己的“一幕亩三分地”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院中这偏安一隅的恬静和悠然,成了知青焦鸿志晚年生活中的得意情愫。 焦鸿志:来了以后不看好这的环境,我给他们说过,我是不回啊,回(南京)来看看你们可以,我在这住的冬天家里不是阴冷阴冷的,屋里有暖气,夏天,我这不是这种闷热潮热,晚上能睡个好觉。白天热,晚上就凉快些了。我是不太习惯那面的生活了,在这待了几十年,我早就把内蒙古当成我的家了。 配音:当青春与理想渐行渐远,友情和过往便弥足珍贵,难舍的记忆或许才是知青们始终都不愿离去的真正原因。焦鸿志如此,李大靖又何尝不是。 只是与焦鸿志的宁静生活不同,在黄河对岸的海勃湾城区,知青李大靖这些天却十分忙碌。 (李大靖独自走进老年活动中心,推开门,上楼,和朋友打招呼) 配音:早已退休的李大靖,耐不住寂寞与孤独,2004年来到乌海市老年学学会继续发挥余热,现在她是乌海市老年学学会的副会长,主要负责组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远离故土40载,乡音难改,李大靖言语间还会流露出一口浓重的南京话。但相比起同龄人来,64岁的李大靖显得年轻些,喜欢歌唱的她,看上去总是神采奕奕。 (唱歌镜头) 配音:由于这支合唱队中的成员年纪相仿,不少人像李大靖一样曾经也都是知青,这一共同的青春印记,也是他们闲聊时最愿意聊起的话题。 (李大靖在老年人活动中心与人交谈) 朋友:年纪大了,再过几年干脆搬到女儿那里去吧,老了也好照顾你,再说那大城市条件也好。李:女儿们也要求让搬过去,可自己已经习惯了乌海的生活,在这里更自在些。 配音:一座城,日新月异,一代人,容颜易老。眺望城市的繁华,这方热土上,留下了他们难舍的青春,灯火辉煌中,有着他们无悔的付出。乌海,曾经的沙漠煤城逐渐华丽转身,一座水上新城悄然来到。离开者,带走了青春过往,留下人,选择了日夜相守。40多年过去,岁月似乎尘封了历史,可当今天我们再次重拾昨日记忆时,当年的知青,虽早就风华不再,但庆幸时间已为他们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