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字叔耘,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十八日生,祖居无锡 县西漳寺头,后迁城内前西溪。父薛湘,道光年间举人,官至郇州知府。薛福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中秀才。咸丰十年撰写《选举论》上、中两篇,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改变,以利于振文风、兴士气、选人才。同治三年(1864年)入曾国藩幕。在入幕前,他曾向曾国藩呈递万言书,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军、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8项施政方略。曾国藩大加奖誉,为“曾门四弟子”之一。
同治六年,列江南乡试副榜。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死,他往苏州书局任职。光绪元年(1875 年),得悉朝廷下沼“博采谎言,用资治理”,便写《应诏陈言》一疏,其中包括《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请山东巡抚丁宝桢代为上奏,被清廷采纳。此时他声名鹊起,为洋务派所瞩目。就在这一年下半年,薛福成入李鸿章幕。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苦思富国强兵之法,于光绪五年写出了《筹洋刍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加强北方边防及以“官督商办”和私人集资的方法兴办工商实业等建议,为 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光绪十年初夏,薛福成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其时爆发中法战争,浙江沿海成为军事重地,他奉令综理营务,会同提督欧阳利见等官员在宁波、镇海等沿江沿海一带加强战备,严阵以待。次年多次打退来犯的法舰,击伤法将孤拔,挫败法军登陆浙江的企图,因功被授予布政使之职。为巩固浙江海防,他又建议并主持修筑笠山、招宝山、金鸡山等处炮台,历时4年完成。光绪十四年升任湖南按察使,次年改任出使英、法、意、比4 国大臣。光绪十六年一月率使团启程赴欧洲。在欧洲期间,薛福成认真考察英、法、意、比、俄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情况,对西方各国的“君民共主”、“富民之术”大为赞赏,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支持私人兴办工商实业,设立新式学堂以进行近代文化技术教育。他又认为人口增长太快是贫困的原因之一。为减轻人口压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