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兑镇镇石践村,也就是抗战初期的石像村,当时这个人口不足百户的小村落,竟有108个坚决抗战不惜流血牺牲的村民,将红色孝义的忠魂永铸。198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孝义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建亭一处,树碑一方,名为“报国亭”。2011年,孝义市将“报国亭”扩建为“抗日模范村纪念馆”,成为孝义市第一座红色纪念馆。10月28日,秋风萧瑟,天空阴霾,记者怀着崇敬、肃穆之情来到兑镇镇石践村,寻访这段泣血的历史。在松树矗立的山坡,“抗日模范村纪念馆”内一片静谧,墙外两边黑底红字分别写着“石像村,光荣与骄傲永存”,“石像人,奉献与幸福同在”。进入院内,中间矗立着报国亭,院北立着两块石碑,即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冯全英烈士碑。另有两个展厅,详情简述室主要针对抗日模范村的历史进行详细的讲解,浩气长存室主要是为国捐躯的23位烈士的专门展厅,厅内展览了他们的照片、事迹以及穿过的衣物、日常用品、生活写照等。
静立于报国亭下,抗战时第一任县委书记梁占祥亲书的“抗日模范村”碑文字字千钧,当年的八路军总部民运部长傅钟老人题写的“报国亭”匾牌肃穆庄严,当年的抗日战士冯松手书的对联“人人爱国奋勇救亡捍卫全民族,家家仇敌齐心参战击败侵略者”铿锵有力。
有些斑驳的石碑默默记录着时间的刻痕,历史回到79年前,1935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掀起了山西的反共高潮,为反对和阻止红军东进抗日,阎锡山“防共团”逐村进行反共宣传,而石像村青年冯家斌、冯光熙等人则逐户开展反宣传,揭露阎顽阴谋,因此群众不受欺骗。
当1936年3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东征部队到达石像村时,受到乡亲们的欢迎。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吕梁山,八路军抗日工作队深入石像村组织抗日游击队,八路军115师补充团也进驻石像村,小小石像村掀起了空前的抗日高潮。当时石像村仅有90余户人家,青壮年不足百人,却有108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牺盟工作队等抗日部队和单位,呈现出“各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的全民抗战景象。12岁的冯万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扛不动步枪,就死磨硬缠当了决死队通讯员。冯致忠已年近50岁,据说当时连家里的门也顾不上关就追部队参军了。皮影戏老艺人冯廷云,是山西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家,也是皮影戏的开创者,在山西、陕西一带很有声望。他不但到处唱皮影戏时宣传抗日,还将四个儿子冯进文、冯进武、冯进山、冯进川全部送上抗日前线。冯光仁、冯光礼、冯光智兄弟三人也先后参加抗战,冯光智英勇献身,以血肉之躯抱着炸药端掉了敌人的炮楼。
冯全英是23位烈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据她的侄儿冯世富介绍,当时村里的妇救会在冯全英的组织发动下,夜以继日赶做军鞋、军衣、军被,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冯全英出身书香门第,但抗战一开始便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参加抗日运动,在孝义一带对妇女参加抗战起了带头作用。1938年到1942年期间,石像村共为前方捐粮3600担、土布2000余尺、银元1800块、白银2500两,还有15匹驮骡、20多头毛驴、3辆铁轮车。有人把盖房子用的木料都拿出来,做了救护伤员的担架。
为了表彰石像村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傅立民亲自将“抗日模范村”的锦旗高高挂在石像村。1941年1月,国民党策动了“皖南事变”,不久阎锡山在山西策动了“晋西事变”,残酷迫害牺盟会和新四军,他们对战斗在前线的石像村战士的亲属实行酷刑拷打、残酷镇压,但石像村没有一人屈服,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共产党和抗日部队,直到胜利。
忠魂树长青,岁月抹不去。虽历经沧桑,但石像村人用热血和生命铸成的丰碑,凝结着一个民族不可欺、不可辱、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气节,凝结着一个民族弘扬正义、崇尚真理、追求和平的襟怀!
向英雄致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