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罗浮名宗——博罗湖镇围记

家乡区县: 惠州市博罗县

悠悠岁月长,古村名远扬。名宗显罗浮,代代人才昌。

遥看历史风烟,曾经的云水过往,俱在今朝化作了红尘变了烟,唯有古老的建筑和显赫的家声依然留存至今,博罗县湖镇围,就是这样的一座千年古村落。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或书本流传,或建筑鎏金,或艺术铭刻,或口耳相传。湖镇围所传承下来的悠悠文化,一曰宗法源脉、二曰祠堂宗庙、三曰古村建制、四曰独特风俗、五曰诗书传家、六曰两姓归一。

湖镇围始祖胡衍,号云峰,于北宋初期定居博罗县城,隐罗浮,炼丹修道,悬壶济世,深得时人赞誉。后来,其后裔文俊公迁入湖镇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至此,胡氏族人就在在湖镇围这片热土宝地开宗繁衍,建村设郭,耕读传家,贾而好儒,科举致仕,积攒家业。至顶峰时期的明朝万历年间,湖镇围的人口户数约为博罗县总数的三十分之一,而店户数约为博罗县城的三分之一,属于湖镇围的土地面积为一万五千亩,可谓是家大业大,经济繁盛。

 源远流长的宗脉,彰显湖镇围宗法制度之完备,这可从现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诸多祠堂可见一斑。宗祠其功能,是祭祀祖先之场所,诸如议事决策、婚丧嫁娶、执行家法等,也是宗祠之重要功能。宗祠,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曾经的湖镇围,有十二座祠堂庙宇。但在悠悠千年岁月中,许多古建筑已随风烟俱灭,而保留较完整的东西二祠、德基公祠等三座祠堂以及另外的小型祠堂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西祠为胡氏祠堂,该祠堂两进二建,莫说斗梁画栋,艺术装饰,且说门楣下所嵌的两个“门当”就颇具特色,它们分别刻有“祀”、“胤”两字。祀为祭祀,胤为后嗣。前厅仪门之上,悬木牌匾一块,上书“诰封大夫”字样(浮雕)。据传,胡氏二世胡硙,官至朝廷“谏议大夫”,此牌匾(复制)为当朝皇帝所赐。东祠为愈宽公祠,该祠分三进二天井,青石门框上贴联一幅,上联是“苏湖世泽”,下联为“吉水家风“。愈宽乃文俊六子,学士,其人善仁治,民爱之。中堂斗梁上悬挂着一块“罗浮名宗”(阴刻)字样的木匾(复制)。该牌匾为明朝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由此可见,其族之声名显赫了。愈宽公祠西侧乃德基公祠,该祠堂为广府风格三进式建筑,麻石柱子遍布。 只可惜中堂屋顶基本坍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穿廊处的木构装饰。


  从湖镇围月塘外绕行一圈,徜徉于贯穿古村落的那条主街巷,我们不禁感叹于湖镇围的布局。看看这湖镇围的地理位置,众山环抱之下,处于盆地中央。古时阡陌纵横,耕地广袤,乃富足之境。宋时,是兴旺之村,明时,是坚固之城,故有宋村明城之说。明朝洪武四年,于湖镇围筑城,设巡司于此。该城座北朝南,周围有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月塘)外围错落着七座土墩,皆高十余米,时人称为七星,故称“七星伴月”。 旧时湖镇围设有迎阳门(东门)、北镇门(北门)和望庚门(西门),三座城门上是两层楼高的阁楼。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往昔恢弘的古城已经踪迹无觅,城门城墙也已塌废,护城河也变成了几口鱼塘。近三千米的古城墙已经无踪可觅,只有村北的小段残墙苔痕重重,以资我们怀想旧时的模样。

      我们能留存的,除了精美的建筑,还有扎根民心的乡土民俗。湖镇围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农历新年买“灯”的风俗了。上“灯”,是博罗本地很多地方的风俗,而湖镇围的买灯上灯仪式,更显得隆重异常。“灯”,谐音为“丁”也,即男丁;上灯仪式,即是让新生的男丁认祖归宗之意。所谓买灯,意即添丁的人家(灯头)在族长的带领下每年年初六,从街上购买特别制作的花灯回来,然后在祠堂为男丁点燃一盏煤油灯。有多少个男丁,就有多少盏灯。买灯时,拉大队,走街巷,敲大鼓,放鞭炮,浩浩荡荡,热闹非常。男丁的父母穿上古时的服装,颇有古风旧貌。到了晚上,大家抬鼓上山行走在那条传说中的龙道,然后在山顶烧香拜神,祈求抱得男丁,名曰猎龙。上灯当天,大家在祠堂吃灯饭,灯饭是灯头公煮的,有慈菇焖肉,来丝(米丝)等,几百年来还是这个老调。

 除了乡土民俗外,湖镇围还自古以来尤为重视文化教育与道德修养。历朝历代,胡氏先人都对族中子弟严加管教,诫其勤勉用功。胡氏族人科举致仕,他们当中上达谏议大夫、诰奉封政大夫、督察院都事、巡宰,下至七品县令、拔贡、进士、举人、学士、国学、秀才者,比比皆是。自北宋以降,胡氏家族朝朝都有为官者,万世其昌,后被誉为“罗浮名宗”。在现今的湖镇中心小学,宋代胡氏先人在此修建“三峰书院”,可作为湖镇围重视文化教育之凭证了。

 湖镇围还有一奇特风貌,那就是胡陈一家,姓异源同。村北的陈鹤村小组陈氏,长期以来与胡氏共处一村(城),千百年来唇齿相依,同处共生。据说,早在三千多年前陈、胡原为本家,胡公满为中国陈姓之始祖,这样就可以理解湖镇围为何只有两姓共居了。再说,胡氏为湖,陈氏为鹤,湖中有鹤,鹤舞湖水,如此意象,吉祥也。故此,胡、陈两姓家族由来能荣辱与共,和睦相处。

  悠悠千年,在历史风烟中守护着先辈祖业,传承着文化风俗的湖镇围,它是一个宗法社会的范本,一部千年家族的兴衰史,一座宋村明城的源远记忆。

 

童童(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