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特色剧种-----莱芜梆子

家乡区县: 莱芜市莱城区

       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一带。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徽班经运河进入山东,由济宁沿驿道流入泰安一带。泰安县夏张镇的老阳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东的徽班之一。其后,流行于山东汶上一带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庙会等活动中,得与徽班接触,互相影响,逐渐结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此后陆续成立了十几个科班,造就了近 400名职业艺人。后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改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莱芜梆子包含两个声腔系统。一是梆子系统,有传统剧目一百六十余个;一是徽戏系统,有传统剧目一百余个。它的形成,当追溯到江南的徽戏和秦晋的梆子传入山东的历史。
      据莱芜梆子老艺人奚凤贤(1881年生)回忆,他幼年曾听师傅齐得贵说“咱的戏从安徽传来”。老艺人刘希文(1890年生)也听师傅程六子说是“徽班传授”。在泰安附近夏张等地的老戏楼内墙上,本世纪50年代尚发现有“大徽班”字样,系当年徽班演出的遗迹。徽戏传入山东,当在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以后。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南北水陆交通的发达,盛极一时的徽戏,也沿着大运河流传到山东。当时由运河上的大码头济宁,到泰安、济南,有一条通畅的旱路,叫做“御大道”。徽班为适应朝泰山、赶山会等活动的需要,便由济宁经御大道到达泰安一带演出。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南北交往的频繁,流传在山东的徽戏,尚能得到江南徽班在艺术上的接济,丰富了皮黄等新的声腔。到1853年前后(清咸丰初年),大平天国革命军与清军作战,中断了南北交通,山东的徽戏失去了与南方的联系。其中的一个班社,便在御大道上的一个集镇—泰安西南20公里的夏张定居下来,这就是王侍郎家的老阳春班。它与徽州的大阳春、新阳春、二阳春、三阳春同名,也能看出山东徽班与南方徽班的血缘关系。老阳春班定居山东后,由西南方向流入山东的山陕梆子腔,已盛行在汶上一带。由于梆子腔粗犷豪放,更近于山东农民的口味,很快赢得群众的喜爱,于是,徽戏和梆子便在泰安附近同时流传。当时的演出活动,远未发展到剧场售票方式,一般由“会首”邀请戏班,包场付酬,为山会、庙会、大集或年节、喜庆、还愿等活动演出,称为“写戏”。限于经济条件,多数只写一台戏。这便为徽戏和梆子同台演出提供了机会。徽班本来就有兼收并蓄的艺术传统,合班演出,取长补短,丰富声腔,增加剧目,更能适应群众多样化的欣赏需要。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第一个科班—小阳春班开始,就同时传授徽戏和梆子,完成了艺术上的结合。这两个源出外地的剧种,从不同的方向传入山东,在泰安一带合流之后,艺术发展上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剧种互相借鉴吸收,在这方面,可塑性较大的梆子走在前面,它学习了徽戏比较细致规范的舞蹈身段,吸收了徽戏大量的伴奏曲牌;二是这两个剧种在山东合流扎根后,举办科班所收艺徒都是山东人,代代相传,必然逐渐“山东化”。而在地方化的过程中,梆子仍然走在前面。如在道白咬字上,演唱梆子剧目已完全改用山东口音,而演唱拨子、吹腔等徽班戏时,还保留着江南口音,如将“茶博士”读作“擦布司”。由于梆子能够适应当地情况发展变化,在二合一的戏班中,逐渐取得优势,这种班社就被称为莱芜梆子班。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卷记载,莱芜梆子孕育于19世纪中叶,道光30年(1850年)前后,徽戏班“老阳春”沿运河北上至泰安一带,同时秦晋梆子也经河南流传至汶上地区,“老阳春”逐渐吸收了梆子腔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杂交”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日渐增多,杂交艺术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当地文化的营养,特别是莱芜的方言习俗,于是形成了地方特色农郁、艺术风格独特的莱芜梆子。 1956年“莱芜国营民艺剧团”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这个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彭真、叶剑英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
       莱芜梆子的唱腔具有显著特点,其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其唱腔高亢雄壮、激越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具有莱芜人粗犷豪爽、奋发向上的特点,且以唱腔中的“呕”最有特色。男女同腔同度,男用真声“立嗓”,粗犷高昂;女以真声为主,尾音翻高用假声,花腔拖音较长,抒情达意淋漓尽致。此为莱芜梆子唱腔之魂,故莱芜梆子又称“莱芜呕”。
       莱芜梆子的音乐体制为板腔体。主要伴秦乐器为梆胡与无品八楞月琴,音色独特。不同于其也剧种的任何乐器。空心紫檀梆子和配合唱腔板式的“打头”也是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伴秦乐器。但有些剧目也兼用唢呐、丝弦、宙子曲牌。现在又采用了部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加强了低音区,伴秦音乐更加显得豪放刚劲、气氛浓郁,原有特色更为突出。 莱芜梆子的表演也极有特点。古装戏表演主要特点是粗犷奔放、长于夸张。如:三花脸的“圆场”,表演者大幅度前仰后合,推之见勇,动之见猛,气派非凡。小旦的“台步”亦步幅稍大,节秦稍缓,有别于宫帏闺秀而酷似农家少女,亲切而又生动,现代戏则多边唱边舞,如:《红柳绿柳》中拐磨子一场,节秦欢快,气氛热烈,生活气息浓厚。
莱芜梆子的角色行当分类较细,生门有红脸、老外、帮生、大小生、二小生之分;旦门有正旦、小旦、二旦、老旦之别;花脸门有大花脸、二花脸、副花脸、三花脸四行,总称为“三大门头十三行”。戏班中每一行当,至少要有一位演员应工。
       莱芜梆子由于具有以上显著特点,因此,艺术感染力极强,演出正剧与喜剧,效果更佳。
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至今仍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等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小阳春班的陈富庆,艺名魔旦子,擅演<打樱桃>、<荷珠配>;长顺班的红脸胡大采,擅演《八宝珠》;小长顺班的二花脸孙玉才(艺名小白孩),擅演<滚鼓山>、<过巴州>,人称“活张飞”。老艺人红脸胡庆松,擅演《两狼山》、<斩黄袍>等。梆子腔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 8度,使用假声;男腔中有“力嗓”,用假声倒吸气唱出。这两种假声唱法称为“讴”。梆子的唱腔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锣、快慢四虎头、栽板、双跺腿、扎黄、大起板、哭迷子、金钩挂、呱哒咀、一串铃等。主弦为提琴,也叫大胡琴,蒙梧桐板,杆粗而短。徽调部分,拨子与老皮簧用胡琴伴奏;乱弹分两种:一种是吹腔,一种叫风搅雪的乱弹,系半句四平调与半句吹腔合成,都用横笛伴奏。罗罗用唢呐,滩簧用横笛、小海笛、二胡等伴奏。传统剧目中使用唢呐曲牌较多,有固定曲文,分大、小五套,经常使用的有50多个。1954年成立了莱芜县莱芜梆子剧团,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已摄制成影片。
     2007年,莱芜梆子被我省列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54年成立后,莱芜梆子剧团曾有过辉煌的经历,《三定桩》、《红柳绿柳》不仅红遍全国,还被搬上了银幕。但在其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莱芜梆子和多数戏曲剧种一样,发展进入低潮,莱芜梆子演员也出现了断层。目前,莱芜梆子剧团是全国唯一一家莱芜梆子专业剧团,为传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新振兴莱芜梆子,让莱芜梆子后继有人,4年前莱芜梆子剧团挑选了一批小演员,送到艺校莱芜梆子班学习,这些年轻人勤学苦练,逐渐理解了莱芜梆子的真正内涵,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正在一步步挑起团里的大梁。
代表人物
陈富庆艺名魔旦子,擅演《打樱桃》、《荷珠配》
胡大采(1877—1944)本名胡宗立。莱芜县东关(今属莱芜市莱城区)人。莱芜梆子演员。幼年丧父母,无家无业。1892年(光绪十八年),入莱芜县长顺班学艺。工红脸(生行),以唱功见长。擅演《八宝珠》《斩黄袍》《辕门斩子》等剧目。唱莱芜梆子独特唱腔“靠山吼”最为拿手,行腔长达数分钟,观众常报以大声喝采,因此称其为“大采”。1933年,在莱芜南王庄新吉庆科班任教,培养了不少艺徒。后病逝于演出途中。
孙玉才,绰号“小白孩”,擅演《滚鼓山》、《过巴州》,人称“活张飞”。
胡庆松老艺人红脸胡庆松,擅演《两狼山》、《斩黄袍》等。
代表作品
莱芜梆子
《打樱桃》 丘生与书僮秋水寄居舅父穆员外家,穆女与丫环平儿因打樱桃见丘,丘与秋水均思慕成病,平儿代为撮合。舅夫妻邀丘同赴寿山文章大会,秋水嘱丘中途假作坠马伤臂先回,与女相会;秋水亦与平儿谈情;舅因关彦从中进言,赶回撞破,乃逼丘生赴试而去。
《荷珠配》
员外刘志偕因女金凤暗赠未婚夫赵旭银,怒责之,金凤忿而投水。后家遭火灾,刘与仆赵旺暂居庙中,赵旺行乞,且赵旭已中状元,又知丫环荷珠冒金凤名已嫁赵旭,赵旺使刘前往认亲,适真金凤遇救来会,责荷珠,赵旺代荷求情,赵旭双娶二女,刘亦认赵旺为子。
《八宝珠》
该剧描写明末熹宗天启年间,阉宦专权,朝庭腐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官逼民反。沿海登州,农民梁彦章率众“动皇绸、断珠宝”,殃及汝宁上蔡好友姚瑞龙,被刑部判斩。梁彦章大义勇为劫刑救人的故事。
《斩黄袍》
周世宗柴荣死,赵匡胤用苗训之计,黄袍加身于陈桥即位,始建宋朝。河北韩龙与妹素梅赴汁梁见驾,赵封素梅于桃花官,贪恋酒色,不理朝政。郑子明闻讯,怒打韩龙,竟被斩首。高怀德闯官辩理,杀死韩龙。郑妻陶三春司夫被斩,兵园皇城,赵匡风一再求饶,陶乃剑斩黄袍,泄愤撤兵。

王春霞(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