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楚韵 追忆商颜——镇安渔鼓

家乡区县: 陕西省镇安县

镇安渔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属于道情的一个分支,流传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明清年间,渔鼓由湖广移民传于镇安,与本地的花鼓小调、道情戏等民间音乐想融合,逐渐形成了“镇安渔鼓”这一独特的汉族曲艺曲种,渔鼓也是镇安当地流行最早的民间乐器之一。当地许多民间艺人背着渔鼓走家串户卖唱为生。到清朝末年,镇安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广泛传播被更多的群众所喜爱。

据《镇安县志》记载,镇安渔鼓起源于云盖寺镇黑窑沟,主要流行于我县西部“下河人”居住地区,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镇安渔鼓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镇安县先后创作了《渔鼓秧歌》、《栗乡鼓韵》、《杜鹃花开》等渔鼓剧目。

镇安渔鼓、曲艺的一种,是道情的一个分支。其表演形式分坐唱和站唱两种。演唱者怀抱渔鼓兼操简板(牙子)和小钹,俗称“三下响”。常用曲调有[开腔]和[流水]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开腔]为四句体,用于所有曲目的开头。其固定的唱词为:“渔鼓本是一根竹,生在终南山里头,鲁班砍来做成鼓,湖家抱鼓游九洲。”后面是正文,上下句结构。

早年间,镇安渔鼓曾以其古老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弥补了民间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落后现象,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是地方剧种“镇安花鼓”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1983年西影厂拍摄《野山》时曾引用为该片尾的背景音乐,苍凉古朴,感人至深,为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镇安渔鼓因受人们观念和认识所限,除部分精彩旋律和唱段被创作花鼓音乐采用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包括表演技巧),乐器制作工艺,演奏鼓谱、传统曲目脚本等)早已无人继承,即将失传。据调查,我县境内现有活在的民间老艺人仅张国泰、赵光儒等3人,已年逾古稀。张国泰本人也双目失明,且孤身一人,靠沿途卖唱、乞讨为生,生活十分艰难。

徐&小徐(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