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