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该书残卷,存药26味。全书共3卷。原书有条目138条,据《嘉佑本草》记载:“张鼎(唐开元间人)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归为二百二十七条。皆说食药治病之效。”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另有动物脏器的食疗方法和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产妇、小儿等饮食宜忌等记述。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从现有残存佚文看,有不少条为《唐本草》失载的药物。如荞麦、绿豆、菠菜、白苣、胡荽、鲈鱼、鳜鱼、石首鱼等,都是本书首次记载
敦煌抄本 食疗本草
图册 10张
。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药的情况。
《食疗本草》对研究本草文献及饮食疗法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该书古抄本残卷,收有从石榴至芋共26种药物的条文,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考察、校定了该书,以《食疗本草考察》为名。全书分两编,载药241种,是近代最早的一种辑本。1980年秋,人民卫生出版社约请谢海州、翁维健、马继兴、郑金声等专家学者,根据中国学者罗振玉主编的《敦煌石室碎金》中转抄的《食疗本草残卷》及所收的其它资料,重新进行校辑,1984年书成,7月第一次印刷终使世界上现存最早,在本草史上占有较高地位的食疗专著,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与世人见面。
书分三卷,共计二百二十七条。
内容摘录
盐
(一)蠼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证〕
(二)又,治一切气及香港脚:取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证〕
(三)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香港脚。夜夜与之良。〔证〕
(四)又,以皂荚两梃,盐半两,同烧令通赤,细研。夜夜用揩齿。一月后,有动者齿及血齿,并瘥,其齿牢固。〔证〕
石燕
(一)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嘉·证〕
(二)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和五味炒令熟,以酒一斗,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嘉·证〕
黄精
(一)饵黄精,能老不饥。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时有一硕,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曝使干,不尔朽坏。〔证〕
(二)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能长服之,止三尺五寸。
服三百日后,尽见鬼神。饵必升天。〔证〕
(三)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偏精。〔证〕
甘菊〈平〉
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野生苦菊不堪用。〔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