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陶罐
表现的是荣成海运业的情况,荣成自古海运盛兴,民间贸易繁荣,石岛港北通辽津,南抵闽粤、东抵朝鲜、日本,明末清初石岛正式建港,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沟通往来,这些展品是宋朝时陶罐,因为船只失事沉入海底,上面长满贝壳,可以看出年代已久。近年被渔民打渔时从海底用渔网拖上来的 。
海神娘娘
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普遍信奉海神娘娘。供奉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不计其数。这座极其珍贵的神龛里供奉就是海神娘娘。海神娘娘是海上生产作业者的保护神,是沿海民间最崇拜的神祇。海边的人对她非常虔诚,奉她为海上保护神,威海人亲切地称之为娘娘。娘娘姓林,是比干的后裔,福建莆田贤良港人,为五代泉州巡检使林息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七日。出生后不哭不闹,父母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林默。七岁学书,十岁喜静坐一室,十五岁悟道。一年秋天,父亲和哥哥坐船外出,风浪大作,林默正在织布,好像睡着了一样,脸色大变,手里的梭子也停在空中。她母亲以为她白天睡觉了,轻轻拍拍她的肩,林默一惊手中的梭子落在地上。她醒了,难过地对母亲说:“哎呀,父亲没什么事,哥哥却落水淹死了。”果然,她父亲回家述说获救情况,母亲大为惊异。从此,她经常出海救人,二十八岁那年飞升。人们为纪念她,便建庙祭祀,人称“妈祖”。海边的人,对她非常虔诚,奉她为海上保护神,沿海各地均修有天后宫,俗称海神娘娘庙。天后宫大部分前后两殿,或前殿后楼。如石岛天后宫就是前殿后楼。前殿为祭祀场所,后殿为寝殿,楼即卧室,内设床幔被褥,梳洗用具。每天有专人负责打洗脸水,洒扫卧室,叠放卧具,焚香敬茶。海上运输的帆船舱楼里专设神龛和香童,供奉海神娘娘。渔民或船员海上突遇风暴,都要焚香跪拜祈祷海神娘娘搭救,据说海神娘娘会送灯来,以挂在不同桅杆的不同方位昭示此行的安危凶险,给人们鼓舞和启示。过去很多航海者和老渔民几乎都有这种经历,并言之凿凿。你稍加反驳,就会激怒他们,并拒绝你的友谊甚至帮助。对海神娘娘的崇拜平时尚且如此,到她生日这天则更加隆重。清代康熙皇帝曾规定祭祀天后的规格和使用的祭器。但民间则多是自发的,每到这一天,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岛天后宫,妇女献上精心绣制的花鞋、幔帐;男人们则焚香烧纸顶礼膜拜;船家或渔行也以此还所许之愿,唱戏酬神,耍狮子、走高跷。这个就是沿海渔民过年过节时耍狮子时的绣球。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会期大都从谷雨起持续到三月二十五日。
放坛子
这是放坛子网用的坛。坛子网的规格约为15×6米,全网由网纲、网身、网囊等部分组成。
每条坛子网用两只大坛子绑在虾须上作为浮子, 在水流的作用下,网口迎流张开,整网沉入水中,鱼虾随水流进入网中入网囊,平流时两坛子将网口浮出水面,网口倒闭,开渔网取出囊中鱼虾后,再把网囊用绳扎紧放入水中。 用坛子网作业,需打木桩在海底,以把网拴住,渔民称为“打户”。橛为硬质木头(一般用洋槐树制成,质坚硬且耐腐),确定打橛位置后,抛锚固定船位,桩尖朝下,斗杆竖直,老大撑杆,几人合抱斗杆,猛向海底冲击,将木橛尖插入海底泥沙中, 如同在陆地上打夯一样,直至将木橛深深牢固地打进海底的泥沙中,再移动船位,确定另一位置。
鳝鱼笼
是竹蔑或铁丝编织而成的捕捉鳝鱼的园形装置,为沿海渔民发明,它出自我们石岛介口村,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黄鳝笼长2尺左右,直径8-9寸不等,笼的两端有口,一端为进口,一端为盖口,进口处一定要象喇叭形状,同时有蔑瓣,易进难出,根据鳝鱼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渔民选择有黄鳝活动的湖泊、塘堰、河汊等水域放笼,笼中装一些家禽内脏、蛋壳、蚌肉、蚯蚓等诱捕,有充裕的时间,还可捕捉一些萤火虫装在其中放入鳝鱼笼里,这样捕黄鳝的效果好。黄鳝笼装好诱饵后晚上5-6点钟沿著有黄鳝出入的水域放,放时要将整个黄鳝笼横放在离岸边一米以外的水中,靠近临水的树根旁石缝边,涵洞里以及有水草的地方。笼放入水中后有一部分露出水面,约占黄鳝笼的四分之一,然后在露出水面的黄鳝笼上盖些水草,这样,鳝鱼晚间四处觅食就会进入笼内,第二天早晨4-6小时收笼,就可捕捉到很多的黄鳝,一般一只黄鳝笼一夜可捕捉数十余条。
其实黄鳝笼利用黄鳝的尾部特别敏感,只要一触到硬物整个身体就向前游动这一特性,断了鳝鱼的后路。鳝鱼进去以后,等到后退的时候,蔑瓣的尖梢一根根扎在尾上,它不知道后面那坚硬的是什么东西,退下去是什么后果,所以一触即缩,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朝后退,就只好在笼子里一直呆下去,这类现象在动物界并不少见。然而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常犯这类错误,甚至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了。
潜水葫芦、橹、潜水服
潜水的人抱着葫芦,选好作业区域,抱葫芦边游边寻,发现礁石有石花菜时,放开葫芦,吸足一口气立即下潜,憋气已尽,立即上浮。摇船用的橹,出自著名的鱼村大鱼岛。这是雾灯及各种船用灯,这里的部分展品是用来赶海的工具及一些船用工具。沿海渔家赶海,不是生产生活的必需,这也是一种休闲方式,赶海的人多以家庭妇女为主,收获的海产品多为自己食用。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这件衣服,这是潜水服,1917年由日本传入威海,后传到荣成,主要用来采捕海底的海参、扇贝等,由连身衣、领盘、压条、螺栓、铅饼坠子、铁鞋等组成,辅助设施有压缩机等。
猪皮绑子:它是过去农家的雨鞋。用腌制的猪皮缝制,毛面朝外以防滑,多为冬天穿着,穿时里面塞满干草,用绑带扎紧。沿海农民赶海、出粪多穿绑子,脚不冷,不透水。不用时,两只系在一起,挂在背阴处晾干,用时加水泡软既可使用。这是冬季所穿的毡窝,多用厚毡依模做成的。
这是航海灯和信号灯,渔船用的虎头锚。大家再看中间,独木舟,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渔猎时期,是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在它之后,木板船开始出现。
砗磲
砗磲(chē qú)是深海贝类的最大者,堪称贝类之冠。它的壳外表有一道道沟,其形状就像车辙,故名,全世界有6种砗磲。分布于我国南海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的海洋中,在佛教界中,砗磲为佛教七宝之首。这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而在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价值不菲。目前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颗天然海洋贝珠重6350克,就是砗磲所产。
沃野追梦
这座用农产品装饰的门,表达了劳动人民期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荣成属低山丘陵区,地块小,土层薄,但就在贫瘠的土地上,劳动人民创造了奇迹。清道光年间,引进小麦、玉米,尽管产量低下,但可解决温饱问题。民国年间《荣成县志》记载:“粮可自给,不需仰外济。”荣成的农产品享誉四方,荣成大花生全国闻名,荣成苹果作为烟台苹果的组成部分闻名世界。这座展厅展示的是部分农具。我国的农具种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农具主要以木制为主。多为自制自用。
风车子、撮子
风车子又称扇车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发明的,西方使用扇车晚于中国1400年。它通过转动扇轮产生的风力将谷物中杂物、诸如脱掉的外壳、土、碎秸秆等物吹走,从而起到净化作用。(依次)用于筛草的草筛子;撮粮食的撮子;盛物件的篓子、筐;扬场的木锨;用于大豆等作物脱粒的连枷;草耙子(荣成人叫爪齿);木锨;扁担……
戽斗
戽(hù)斗在旧时是用来汲水灌田的农具,用竹蔑编成,它的功能和水桶相同,这些农具在旧时的农家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推车
这种车用硬木做成,安装硬木车轮,笨重但载重量大,车轮因不堪重荷发出吱牛吱牛的声音,因而荣成人俗称“吱吱牛”。
大家看墙上的这幅照片,是荣成旧时农村的真实写照,低矮的草房,狭窄的街道,这幅门就是当时的普通农家大门。食盒是用来送饭的,庄户人家在农忙时节有时就在田间吃饭,送饭的自然就是妇女和孩子。大家猜猜看,这两件东西在农家是干什么用的?这是用来压核桃用的,这是一个手工面条机,从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是风箱、托盘,笸箩分两种,有大小之分,一种用来盛针线,一种用来盛衣物。这是喂牲畜的马槽子,槽子是用来装草料的有用木板钉的,有用石头砌的,还有用坯垒或泥砌的。铡刀用来铡草料,旁边是马鞍、笼头,蓑衣和斗笠是民间常用的遮雨用具,蓑衣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旱可遮荫,涝可挡雨,累了可以铺在地上小憩。粪斗是在田间用来匀粪的。这是我国农民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的犁,在我们荣成叫吕犋, 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为人力和畜力两种。点种葫芦顾名思义用来播种用,旁边的工具是量具,用来量麦种。滚子是播种以后用来压地保墒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