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产业”引领新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布局大产业)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新会”的进程中,新会区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区域布局,重点打造“七大产业”,即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等三大临港主导产业,以及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建筑材料等四大传统产业,成效十分显著。2010年,新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2亿元,而“七大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今年1—11月,新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5亿元,而“七大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91亿元。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七大产业”作为坚强后盾,新会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才有了保障,建设幸福新会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011新会重点项目签约奠基落成仪式上,共有43个项目举行了集中签约、奠基和落成仪式,总投资额达到220亿元,这些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工业项目26个,三产项目8个,公建项目6个,民生项目3个。项目投资方经济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领先,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央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上市公司8家,知名民营企业21家。这些企业落子新会,一方面是对新会投资环境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新会近年来围绕实施“布局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实现大发展”的战略而取得的成果。

据初步统计,自2005年以来,新会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6亿美元,实际利用民资297.25亿元,引入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27个,中国南车、香港和黄、山东华泰、华润集团等近30家上市企业相继落户。据预计,2011年,新会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2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相比2005年均实现翻番,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优化提升四大传统产业

回顾新会的产业发展历史,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葵城”,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纺织城”,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百家争鸣”,到上世纪末的“临港经济”,再提升到现在的“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即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等三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四大传统产业,新会的支柱产业正逐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由无序式向集群式、由分散零星向产业链逐步配套发展。

据介绍,2010年以来,新会区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制定了《新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提出,从战略布局上,新会未来产业发展的取向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等三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四大传统产业;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农业方面,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

在重点发展三大临港主导产业方面,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打造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维修业、船舶产业和机械装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会城、新会经济开发区、古井、沙堆、双水、大鳌。

精细化工产业以高起点建设精细化工园区为突破口,引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发展高等级化纤、新材料化工、化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古井、三江、沙堆。

纸及纸制品产业以银洲湖纸业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完善纸业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特种纸、造纸机械、印刷、印刷机械等上下游领域拓展,争取将银洲湖纸业基地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双水,主要是做大做强广东省银洲湖纸业基地。

在优化提升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四大传统产业方面,以新会被评定为中国食品工业生产基地为契机,加强会城作为省食品专业镇的建设,发挥李锦记集团作为食品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和延伸食品产业链,在会城七堡打造全国食品产业基地。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会城七堡。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五金不锈钢产业,通过创新创优,摆脱定制加工模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自主品牌,促进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大泽、司前、睦洲、崖门。

充分发挥会城在纺织服装方面的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的优势,逐步打造高新技术化纤服装生产基地。罗坑镇要以冠华集团为龙头,带动形成纺织制衣产业集聚,壮大广东省纺织专业镇的规模。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会城、罗坑。

依托现有建筑材料产业的基础,以海螺水泥、裕大管桩、中交四航预构件、耀皮玻璃为龙头,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建成辐射力强的建材生产基地。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古井、崖门。

梁小孩(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