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神葛天氏

家乡区县: 睢阳区

葛天氏是汉族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一位贤能首领,在位期间人民安康,被后人尊为乐神。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人物介绍

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文学记载

《诗经·采葛》

诗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汉族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故里今天的论证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县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汉族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近日,记者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采访,看到在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到现在村民们还时不时在这个地方找到一些陶瓷片。古葛地和葛国在宁陵其实古有定论。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相关资料

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中华民族在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尚无农业,人们只是靠采集野果、植物块根及渔猎为生。至葛天氏时方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对“葛天氏”,汉朝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为“上古帝王”,《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领当无疑义。《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其时代应在伏羲之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综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约一万年前。

现状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内容

如果能沿时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中原大地文明之光闪烁明亮,以葛天氏为首的葛天氏部族在原始社会中,开华夏音乐、舞蹈的先河,使葛姓家族开始在中国繁衍发展……

历史

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小坤哥的救赎(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