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的典故,新会鲤鱼灯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鲤鱼灯不但是会城一大特色的民间工艺,它还与会城元宵节开灯的风俗有关。

汉族传统风俗,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起源于东汉。会城也不例外地有这个节日,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元宵灯烛箫鼓彻夜为乐。”但习俗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过去会城的每条里、巷都在入口处设“社公”(社坛,一方土地之神)。农历正月十二晚“社公”开灯,小孩就提着用春节“利市”买来的鲤鱼灯,聚集游玩,成群穿街过巷“游灯”,口唱“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注:会城方言音panɡ,‘平分’的意思)”。鲤鱼灯规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扎成大肚子鲤鱼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鳞的红纸等,其形象美丽可爱。鱼腹下和鱼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气,鱼肚中间有竹篾架,可插一支短蜡烛点亮,因此玩弄时一不小心就会烧灯。小鲤鱼灯吊在一根竹篾尖上,小孩就拿着这根竹篾提灯,也可以插放。正月十五为“大灯晚”,这一连几个晚上都是小孩们的快乐时光,至十六日就“完灯”,也有的延至十八日才“完灯”。

由于形成习俗,会城的鲤鱼灯又不仅仅是小孩子们的游灯,很多时候还举办较大规模的灯会。会城的这个历史习俗可追溯到清代,当时会城翰禄桥(在今惠民东路东段)的鲤鱼灯最为出名,每年元宵节都在翰禄桥社坛高挂大鲤鱼灯、大煎堆灯和大粉印饼灯,以欢庆节日。抗日战争前,会城元宵灯饰比较多样,还有腊鱼灯、鲫鱼灯、走马灯等,并不像后来那样单一。湖南籍著名画家黄永玉,在抗战胜利后陪夫人张梅溪回新会娘家过年,游逛了会城西隅街,他后来回忆说:“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拉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我们可从这段话中知道当时的灯会情景。至1966年“文革”前,城内各处还保留鲤鱼灯的风俗。陈如松先生作品集《沧桑颂》中回忆到,1956年春节放假期间,当时的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一手携着儿子,一手提着新买的小小鲤鱼灯,到西隅路文化馆看爱国卫生图片展览。“破四旧”毁除“社公”后,这个民间习俗没有了。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有人制作鲤鱼灯出售,毕竟小孩子比较喜欢。会城周围的乡下过去也有元宵灯节的风俗,有小灯笼、走马灯等灯饰,但一般不是鲤鱼灯。

会城有鲤鱼灯的习俗,与会城人喜欢鲤鱼也有很大关系,当地人喜欢吃鲤鱼,特别是海鲤,公认好吃、有益,会城有句俗语,叫“吃咗海鲤,吾使冚被”(吃了海鲤,晚上睡觉不用盖被子的意思)。鲤鱼有“姜葱鲤”、炆(焖)鲤鱼等吃法,一些妇女喜欢吃鲤鱼煮糯米饭补身子。另外,“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鲤与“利”谐音,生鲜鲤鱼有“好生利”的意头;会城还有句童谣:“鲤鱼屈屈尾,主人好生利;鲤鱼嗑嗑鳃,主人大发财。”

梁小孩(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