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文化

家乡区县: 睢阳区

明《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历史上的木兰山建有木兰庙。唐会昌年间,大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在木兰山游历时写下了《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武汉市黄陂区获悉,该区申报的《木兰传说》已全票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木兰传说》正式成为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

木兰文化 - 历史发展

木兰文化之源] 木兰文化始于汉代,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和盛行于隋朝时代。由于木兰系过往者,所以再度被提起时,就有一些考订的成分夹杂其间。
东吴姚奎在《木兰歌》引文中说:“孝女木兰”,父名应。
南朝陈代、收录起汉讫陈的《古今乐录》则曰:“木兰,不知名”。
晋宋之际的何承天也曾提及木兰。此时木兰的故事和其包含的社会思想内容已经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南齐书·州郡志》载,南齐朝廷曾在司州安蛮左郡设木兰县。南齐朝廷此举的目的,盖因木兰动人事迹的累世褒誉,且已演化成一种民族精神的偶像,可为统治者所用,故以其名设县追念褒扬,以激励来者。
到近现代,随着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统治的全面展开,木兰文化被赋予了全新内容。木兰由“节女”、“贞女”的传统形象升华为一个民族英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一出豫剧《花木兰》,给“最可爱的人”送去了高质的精神食粮。朝鲜三千里江山,那荡气回肠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激越唱词,生动表达了“家国情怀”。
十年动乱的文化虚无年代,作为木兰文化的一些传统表现形式都被视作封建迷信而遭清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木兰文化的发展重又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由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15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在木兰故里“修木兰胜景、扬木兰精神”的活动,奏响了木兰文化复兴的序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开始意识到,木兰文化不单只是一个教化体系,它还是一份久酿奇香的文化资源。这就开始了木兰文化的流变。既有承袭、发展,又有创新。其时河南虞城营部镇为木兰庙砌建碑楼;陕西延安重修木兰陵园;武汉市黄陂区大规模修葺木兰殿宇等。
1999年以来,黄陂举行了四届“中国武汉木兰文化节”,更是“木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新的有益尝试。海内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使木兰文化得到一次新时代包装下的巨大弘扬。
随着美国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热映全球,木兰文化借助高科技手段在异域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了更深刻、更有启迪意义的发展契机。这也是木兰文化发展前景广阔的良好兆象和潜藏无穷魅力与能量的生动体现。

木兰文化 - 形成

政治方面

花木兰动画片精彩剧照 木兰县虽曾一度易名,但隋开皇十八年诏命在原地复称此名。表明最高统治者的再度重视。如果说南齐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局部政权,隋王朝就已是威震九州的大一统了。唐初尚追敕木兰“忠孝勇烈”谥号。黄陂木兰山上仍存的木兰将军坊背面刻勒“忠孝勇节(烈)”便是证据。
文学艺术方面

描写和讴歌木兰动人事迹的诗歌、游记、散文等作品大量出现,流播古今,影响深广。
社会方。许多地方在谱写木兰时代乐章的同时,又开始争认木兰是自己家乡的人,既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她的崇敬与仰慕,又加速了木兰精神的传扬,同时还反映出木兰文化的形成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以安徽亳州和湖北黄陂等地争认尤甚。

黄陂是当时朝廷确认的木兰的故乡,所以在此过程中一直独步风骚。

宗教方面

不少地方都为木兰建祠立庙树坊祭祀。民间民俗和木兰相关活动也为之兴起。在考证木兰其人的真实性时,有人曾把这种木兰胜迹的泛布作为木兰是虚拟形象的重要论证依据 ,情况已经梳理清楚,广为其建祠立庙树坊都是在隋唐时期,与木兰的生存时代相距较远。这些建筑于隋唐时期的庙、祠、碑、坊,与木兰故里和墓葬等原生遗迹相对应,构成遍布神州大地关于木兰的次生遗迹,成为后世各代感受木兰事迹和传承木兰文化的精神物象。

木兰文化 - 基本内容

1、效忠国家的牺牲精神;

2、爱家敬长的道德情操;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气节;
4、巾帼不让须眉,以行动谋求平等的反封建意识;
5、有胆有识、竞争创新的开拓观念;
6、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雄略心境;
7、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洁品格。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坚忍进取,重德重生,崇古重老,家庭本位”的价值取向相符相应,极具东方人伦之美,揭示了中华民族绵亘久长,生生不息的隐秘所在。

木兰文化 - 表现形式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始终是播扬木兰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以诗歌、散文、游记等居多。
晚唐会昌二年,杜牧登木兰山,谒木兰庙,挥毫写下《题木兰庙》。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白居易赋赞“腻如玉脂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映添一枝木兰花。”
明代徐渭还编写了杂剧《雌木兰》(又名《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
清乾隆皇帝也有关于木兰的遗墨:"“克敌垂成不受勋,飘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江南苏小坟。”
明、清以后,小说亦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任都察院右御史和辽东巡抚的张涛,奏疏朝廷,请扩建黄陂木兰坊及木兰山其他庙宇,使木兰山古建筑群的建设达到高潮。垒砌时不着一泥一浆,天然浑成,颇具简约之美,被誉为:木兰干砌“。
宋代鸿儒程大昌在所著《流繁露》中记曰:“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黄陂县志》载《游木兰山记》曰:“今古墓俨然,山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故里,复奚疑哉”。
安徽亳州史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仲春重修《孝烈将军祠碑》写道:“阅本集与涌幢诸书,知孝烈家世亳州,以闺阁之秀,代父从戎”。
宗教活动

庙会

体现木兰山宗教活动形式的,主要是每年的各种庙会。由于木兰山佛道两教同在一山,供祀的帝王圣贤、真君女神菩萨多,所以每年的各种庙会,在木兰山要举行数十次。这些庙会是:正月初九的玉皇会,二月、六月、冬月十九的观音会,四月、腊月初八的如来会,四月八日的木兰生辰,四月二十八的药王会,五月二十二的财神会,七月三十的地藏会,农历八月的亮子会,九月初九的斗姆会,腊月二十九的华严会。

经书

《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5] 2012年岁末,新洲藏家李森林淘到一册《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木兰忠烈将军救世真经》,为雕版木刻,宽12厘米,长25厘米,边角有些破损。封底显示是民国丙辰年(1916年),由一个名叫“孙业槐”的人出资刊印,木刻的雕版留存在一个名叫“积万堂”的地方。
这本距今接近100年的册子,提及花木兰“乃是天上将星,自昔降生唐代,朱宅脱化女身”。父名朱寿甫,为朝廷节度使,母亲赵氏夫人,其兄打仗牺牲,小弟还是一个幼儿,又恰逢突厥作乱,唐王召父领兵,父衰难胜其任,于是她“女扮男形,代父从征”,从而成为“女中杰士,天上真仙”。其神仙封号是“救世天尊”,“奉旨驱邪辅正,专心护国佑民,凡遇人有劫难,暗中解救维殷”,然后“掌管善恶权衡”。
该《真经》的主要内容,摘取于清代出版的《木兰奇女传》(1893年品文堂出版)。不过,有些细节稍有差异,比如,《奇女传》中,花木兰没有兄弟,她的父亲名叫朱天禄。
木兰山文化研究专家黎世炎称:可以肯定,这是道教的经书,目的是劝人向善。

小坤哥的救赎(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