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翰墨飘香“墨烟张”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新联村境内居住着张姓人家,这里就是曾经一度闻名遐迩的“墨烟张”。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墨条,并盛极一时。

翰墨飘香“墨烟张”
上个世纪80年代,墨条的使用渐渐被墨汁所替代,当地制墨业从此一蹶不振。
“墨烟张”原称大社下,相传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经过大社下时,因身体有病,栖息在村里的一个凉亭内,由于缺医缺食,病情不轻,附近张姓群众见状便把他接到家中,为他治病,悉心照料。数月后,这位工匠恢复了健康,他被张姓群众的善良所感动,于是把自己烧烟制墨的技术传授给了张姓群众,从此,大社下的群众开始兴起烧烟制墨业,而当地也被称为“墨烟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墨烟张”的烧烟制墨业达到了高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墨,鼎盛时期,村里制墨作坊有二三百户、工厂几十家,在县城还有二十多家专门经营 “墨烟张”的商号,“墨烟张”一度名扬国内外。较出名的品牌有 “张坤记”、“张兆记”、“张仁记”。生产的墨不但在本县、本省,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畅销,而且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墨烟张制墨业的鼎盛时期,规模较大的 “张坤记”墨厂更名为福兴墨厂,纳入了村办企业,有30 多名工人,日产墨条六、七十斤。他戏言:“那时候,连飞过墨烟张的禾花雀都是黑的!”

墨有方条墨和圆条墨,制出来的墨有2条一斤的,也有4条、8 条一斤的,还有20条、30条、40条、80 条一斤的,可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如书画家、美术家,单位需要大墨条,中小学生喜欢小墨条。墨烟张常用的品牌有“五百斤油”、“朱子家训”、“金不换”、“龙翔凤舞”、“九如”等。墨的名称不是随便起的,每种名称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各种学问。例如“九如”就是如日、如月、如星、如山、如水、如风、如云、如江河、如海洋,比喻天地人的永恒不谢。墨烟张的墨因其技艺好,色泽乌黑发亮,磨得越久越香,书写的字久不褪色,且驱虫蛀,成为众多书法家和美术家的至爱。由于制墨过程中加进了梅片、冰片、麝香和松香,“墨烟张”生产出来的墨还能治皮肤疮毒、腮腺炎,止血,在群众中广为使用。

如今,“墨烟张”生产的墨条在市场上已经难以寻觅。在当地百姓及收藏家手中搜寻到三根墨条。三根墨条中大的有二两重,墨身上雕着一条栩栩如生的翔龙,上书“龙翔凤舞”、“文雅斋墨”、“张兆记监制”等字样,这墨条是专门供书画家、美术家使用的;小的两根如小拇指般粗细,是供中小学生使用的。

“墨烟张”生产墨已经成为历史,但曾经的辉煌却是“墨烟张”人永远的骄傲。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设、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墨烟张”人又重燃对烧烟制墨的浓厚兴趣,并已开始重新操起了制墨模具。烧烟制墨可以说是当地难得的一个民间工艺,作为“墨烟张”的后人,他们有责任让它保留并流传下去。依靠保留的技术、设备及制墨艺人,他们决定重新发展这一古老的手工艺。相信不久以后,大家又可以再次欣赏到乌黑发亮、香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厚的墨条。

SuRui(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