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是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
形成过程
丹剧和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的形成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他剧种的产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母体到本体的衍变过程。丹剧则是一九五八年前后,在各行各业大放卫星的高潮中,人为地一蹴而就的。1958年,丹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以啷[啷当调]演出文艺节目,受到欢迎。是年11月,丹阳县文化馆举办丹阳县文艺骨干啷当训练班,同时组织人员收集、挖掘、整理丹阳汉族民间音乐及民歌,并以[啷当调]为基础,将训练班学员编排的《张木匠上北京》等四出小戏,按戏曲特点,定谱定调定腔,编成一套唱腔。1959年元旦,四出小戏公演,被群众称为“啷当戏”。是年1月10日,在啷当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云阳剧团。9月正式定名为丹剧,云阳剧团易名为丹阳县实验丹剧团,并赴外地演出。
历史发展
丹阳民俗——啷当(丹剧的原身),是丹阳汉族传统戏曲文化。起初的啷当艺人是由师傅亲口传授,后发展到以家教形式的啷当传习所。出名较早的是麦溪镇王巷村的王氏啷当传习所,创立时间约在清光绪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丹阳城乡的王氏三姐妹和鲍莲娣等名艺人都是王氏的传人。民国时期,大泊、陵口、前艾、珥陵、全州等处都有啷当传习所,刘连生办的前艾传习所声誉较好,技艺出众的赵金花、蒯三庚都出自他的门下。啷当的鼎盛时期,是在啷当总传习所开创前后。民国初年,陈腊荣团结卜班名艺人开始啷当说唱的整理研究工作。研究机构起初设在三板桥西的养济院内,后移至姜家园的观音堂。民国20年(1931年),“丹阳县啷当总传习所”正式挂牌,一时名师云集,学童倍增,社会声誉大为提高,县长亲往祝贺。抗战前夕,该所满师艺徒有317人。啷当艺人的足迹遍及丹阳各地和周边市县.流行曲目由原来的“大小三十六”,增至“七十二记、四十八滩头”,演出场次远远超过当时的“六书”,“评话”和滩簧小戏。
啷当曲调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流行于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曲调以丹阳一带的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演唱是以说唱形式出现。
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共有吟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余种板式。艺人习惯把啷当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在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的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 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有时则铿锵豪放,粗狂有力。啷当流行的曲目,滩头有白蛇精、懒婆娘、夸新妇,十羞君王、送于入学等22曲;本头有绣福记、青楼记、牙痕记、红粉记,芭蕉记,琵琶记、白马记、杀狗记等14部。这些曲目都是听众喜爱、流传甚广的精品。
艺术特点
丹剧以丹阳地方方言为唱念用语,以“啷当”、“云阳”、“花名”及其一整套板式为基本唱腔,在表演技艺、演出形式上较接近于京剧。由于啷当男腔高亢简朴,小生这一行男演员较难胜任,常常选用女小生,因此表演风格上较接近于越剧。丹剧唱腔中,袭用啷当艺人的唱法和竹鼓伴奏技艺而形成的“老啷当调”,唱腔别具一格,饶有风趣。依据啷当尾句拖腔发展起来的伴唱和唱腔浑然一体互为增色,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丹剧的语言音调柔和,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在江苏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重视扶持下,经过丹剧四代人的努力,丹剧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关行家评论,丹剧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
剧种特点
1、对丹剧语言声调的研究从未展开。舞台语言不规范而形成的同台不同音调的现象,持续了四十余年,致使其至 今未能表现出丹阳语言的特色。现今世界上,没有特色的文艺品种,是很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既然丹剧舞台语言难以统一,那干脆用普通话好了,也便于剧种的推广。
2、丹剧音乐的母体是说唱“啷当”的音乐,由于“啷当”原先是一些盲人用于糊口的手段,所以,重唱本、轻音乐的现象十分普遍。高度营养不良的母体,给丹剧的音乐遗留下非常大的困难。为了表现大型剧本中的复杂情节与人物关系,势必要向除它而外的民间音乐求援。“拿来主义”本是江浙一些剧种扩展音乐的重要手段,但丹剧的音乐工作者们却遇到了较大的尴尬,一些观众不买账了:“那哎—哎—哎—怎么少了?”(据说,哎—哎—哎-就是丹剧的特色)。
这里就是美学的另一个问题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美学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类对美的欣赏,是以变化、发展、创新为基础的。谁来做丹剧音乐改革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要想以一人之力,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要去改造人们头脑中天生的对固有事物的依恋,这就不仅是有没有名利的问题,而是可能要失去原有的名利。现时代这种“傻子”委实难寻。所以,虽然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才华横溢的音乐新秀,却都唯恐避之不及,去干别的更实惠的事儿去了。
3、剧种的生存发展有一个大关键,就是演员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聚会中,前辈沈亚威先生(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大作曲家)告诉我一件事:他在六七十年代写了一首歌,叫“战士第二故乡”,当时,一位歌手带着它去参加全军文艺会演,结果此歌遭一记闷棍,连点水花花都没有溅起。二十多年后,当今一位我们都熟悉的歌唱家二唱此曲,一炮打响,迅速流传全国。
4、谁都知道剧团和剧种并不是一回事,剧团是剧种的载体。毋庸置疑,剧团的健康对剧种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政府每年都花大力气支援剧团,这是党和政府对从业人员的莫大关怀。同样,我们也希望对剧种给以更多的关注。四十多年来,剧种成功与失败的资料何在?剧本、音乐的资料何在?民间音乐的搜集停顿了数十年,“啷当”老艺人的现状怎样?还有多少个如包莲娣、陈玲美这样优秀的盲艺人能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就是说到在下与陈元杰先生,也已是“最美不过夕阳红”了。他在几十年的丹剧音乐创作中,决不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但从未有人问过我们的心得体会。一旦美丽的夕阳拜拜了……当然,也就没人在耳边聒噪了。
代表曲目
一:称婆婆
内容简介:
改革之年,农民发家致富,杀猪卖肉的阿坤家盖起了新楼房。但瘦小多病的老娘却依旧住在矮小破旧的养猪房内,媳妇阿芳平时对婆婆疏以照顾,所以半年前村里评选文明户时,阿坤家落了榜。
生性好强的媳妇阿芳不服气,发誓半年内让婆婆的体重从92斤长胖到100斤再参加文明户复评。于是,把婆婆接进新楼房,加以营养,百般照顾,不知不觉增强了婆媳间的感情。
今天,文明户复评,婆婆究竟长胖多少?阿芳决定架大秤称老娘。婆婆为帮说话算话的媳妇过关,在秤和秤砣上做了手脚,导致儿媳三称婆婆。机灵的婆婆换秤砣、藏秤砣的滑稽行为令人捧腹,婆媳之间的真诚让人感动,全剧充分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文明新风。
二:大哥你好
内容简介:
中年农民陈大根花去九浜千元娶回比他小十八岁的农村姑娘何凤兰为妻。新婚之夜,何凤兰哭哭啼啼向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因弟弟生病去省城开刀,花去一大笔钱,家中债台高筑,债主不停上门讨债。娘家为求得到礼金还债,被逼无奈将女儿出嫁。凤兰一声声喊他“大哥”,求他饶了自己。大根对凤兰的身世深表同情,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当天夜里,他铺一条草席睡在地。
文化遗产的保护
丹阳市申报的丹剧,近日被确定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被建议申报首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阳戏曲研究员做出对丹剧的保护措施:
1、组织人员,研究丹阳方言,开展规范丹剧舞台语言的工作。
2、迅速安排人员,下乡采集盲艺人的说唱视频、音响资料。不仅是音乐,他们有许多师传的唱本,是剧本创作的极好借鉴。
3、整理、汇总丹剧团成立以来,创作、移植、改编的剧本和音乐乐谱,特别是音乐乐谱,以便进行唱腔分类,建立基本调系统。
4、选拔优秀的青年音乐人才,深入扎根到剧团,负责地、认真地、全身心地挑起丹剧音乐继承和发展的重担。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wxcuAuroreFragile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91928127.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