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铁牛

家乡区县: 山西省永济市

      黄河大铁牛担负浮桥地锚使命500多年之后,由于浮桥被金军烧毁等原因,逐步消失,最终因民国初年洪水而彻底消失。此后‘人们曾几次寻找它们,但都不见踪影。

      黄河大铁牛担负浮桥地锚使命500多年之后,由于浮桥被金军烧毁等原因,逐步消失,最终因民国初年的洪水而彻底消失。此后‘人们曾几次寻找它们,但都不见踪影。

      国之珍宝──黄河大铁牛的发掘震惊了世界。1991年12月8日,黄河大铁牛的复制品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1992年11月26日,这套复制品跨出国门,在意大利罗马万国博览会大厦展出。1994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到蒲津渡遗址视察,并欣然题词留念。

        蒲津桥自唐开元十二年改竹缆舟桥为铁缆舟桥以来,在宋金时期和明代正德年间、万历年间进行过改建,分别留下了建筑遗址和文物。专家们认为,蒲津渡遗址确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古代在黄河上建造浮桥的孤例。黄河铁牛由于没有经过很好的保护,在出土之后饱经风霜雨雪,表面生了一层锈,面目全非。1999年9月,在距第一次考古发掘8年之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组成省地市联合考古工作队进驻蒲津渡遗址,结合遗址就地提升”的文物保护工程方案,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为使大铁牛彻底摆脱水患,将采取就地提升12米的保护方案,其他遗迹也将在地表复原。据遗址的管理人员讲,这里虽离黄河有2公里远,但由于铁牛长期埋于黄河滩涂泥沙中,地下水位很高,遗址多年来一直采取人工排水,否则现场就是一片泥泞,连铁牛的底板也会泡在水中。

      为了能更好的保护铁牛,修复人员将铁牛架起来,并在每尊铁牛上镀铜,给予铁牛最多的保护,使他们能更好的展示在世人的眼前。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是靠慢慢地累积和沉淀。一栋老宅,一座古镇,一棵古树,如果从功利的价值观考量,它们可能就是一些破旧的老古董,是发展的障碍。但从文化沉淀的视野看出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厚重丰润。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但对文化的破坏却可以在一眨眼之间。一个长官意志,一个不负责任的规划,都可让文物古迹在瞬间消失。谁人会痛心疾首,领导?专家学者?民众?痛心又有何用?照此发展下去,中国文物(特别是文物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沉淀终将不复存在,中国的“文艺复兴”将被釜底抽薪。改变这种惨况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文物保护必须“过”,而不可“不及”。

      文物的保护同经济建设一样,都需要长远考量,一旦拆完就完了。现在的沾沾喜,肯定换来后人的谴责和痛惜。给文物古迹和民族的文化留一点生存空间吧,不要把千年的文化沉淀全砸几十年不负责任的“规划”中。让她们永存,就是让我们永继。防护技术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修复技术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山大商院毛俊萍(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