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你还有救吗?

家乡区县: 莱州市

014年7月李宁公司公布的中期财报显示:仅上半年亏损5.86亿元。至此,李宁已经完全让出了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龙头地位,连自己的母队国家体操队的赞助亦转他手,更遑论赶超阿迪、耐克的雄心壮志。命运弄人,犹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满眼皆是李宁LOGO,鲜花与荣耀并存,转瞬即是另外一番光景。唏嘘之余,更多的是感叹,李宁到底怎么了?
对于李宁的衰败,很多人归结于换标,个人觉得换标本没有错,企业受业务的拓展和更新需要更换标识的多了去了:联想、IBM、星巴克、三星都有过换标行为,但并不影响人家迅猛的全球发展势头。所以李宁换标非但没有错,并且还应该换。问题出在哪里?个人以为出在其发展战略步骤的把握上。2010年,李宁决心“make the change”,直奔“90后”而去。然而,那时的“90后”消费还以家长意愿为主,独立购买尚需2~3年。李宁公司错误地判断,2~3年刚好是自己培育消费者的时间段。殊不知,2~3年,对于市场而言已是沧海桑田,只用1年诺基亚就退出了手机的主流舞台。李宁在追求“90后”的路上转得过猛,不当烈士也难,此为不占天时。同时,在具体执行环节与战略相悖,战略意图指向“90后”,但启用的代言人却是“70后”的偶像——过气的大鲨鱼奥尼尔,怎么能引起“90后”的共鸣呢?此为不占地利。另外,李宁的品牌格调是厚重、沉稳,与“90后”追求个性、自我、酷炫的风格格格不入,不占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失,惨败收场也在意料之中了。
其实,李宁的主流消费群体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青年及以上群体,这个群体才是目前真正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什么《致青春》《画皮》系列能收获超高票房?抓的正是这些人的怀旧情结,他们处于人生的上升期,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财富,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但李宁却主动抛弃了主流群体,落得个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笑柄。
那么,李宁还有没有救?该如何完成救赎?
首先,还是从争取人心入手,人心散了,一切都不复存在。1980年以前的一两代人对李宁的感情还是挺深的,曾经一双李宁鞋是他们炫耀的资本,下雨天是不舍得拿出来穿的,这么深的感情,不是那么轻易就完全弃之不顾的。怀旧的力量是强大的,唤起他们的青春记忆,品牌定位和传播方向扣此主题即可。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即去LOGO化。这估计不符合李宁的思维惯性,但却符合消费趋势的发展变化。现在卖得好的服饰品牌还有哪家把LOGO整得那么招眼?大都是靠款式、面料制胜,追求的是性价比。耐克的主流消费人群选择的正是其LOGO最不显眼的款式,而风头正劲的卡洛驰LOGO则是隐性的,但其产品竞争力和设计风格却是显著的。这样的现象实在太多。李宁如果把自己的LOGO隐性化,公正地讲,李宁的款式和做工、性性比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综上所述,如果李宁大力去LOGO化,在款式、做工上持续加强优势,或许还是可以慢慢赢回市场的。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依赖科学、客观的方法,多研究消费趋势和市场变化,谋定而后动,切不可操之过急,把固有的优势草草抛弃,而去追逐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市场。否则,悔之晚矣。

lfj123(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