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6米,是一个由粗犷雄伟的山峦叠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丽多姿的田园山庄及马鞍山革命抗日遗址组成的自然风景区。其山势峻峭,峰顶突兀,四周悬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条石凿的132级的石阶小道能通往峰顶,易守难攻,实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故为兵家必争之地。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6米,是一个由粗犷雄伟的山峦叠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丽多姿的田园山庄及马鞍山革命抗日遗址组成的自然风景区。其山势峻峭,峰顶突兀,四周悬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条石凿的132级的石阶小道能通往峰顶,易守难攻,实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山巅石峰高数十米,东西两顶相连,成凹形,远望状似马鞍,故名马鞍山。石峰四面悬崖峭壁,西南角有条石阶,狭而陡,似天梯,直达南天门,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险道。马鞍山周围峰峦起伏,山上林木苍苍,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纵横交错,曾为历史上南北交通咽喉。
其抗日遗址于一九七七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淄博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淄博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一世纪初被省军区列为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底被列为山东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独特的山水自然景观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发生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九日至十日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只有30余人,在一一五师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同志的率领下,与对鲁中根据地实行“大扫荡”后,途径淄河的一千多日寇、伪军突然包围了马鞍山,在马鞍山的我军将士凭借马鞍山天险和与敌血战到底,誓与马鞍山共存亡的民族英雄气概,用仅有的少量弹药和胸墙、石块顽强拼搏,进行了两天一夜的激战,击毙敌师团参谋长一名及敌官兵一百余人,我八路军伤病员、家属、王凤麟等27名同志,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有的为了不当俘虏,纵身跳下悬崖,为国捐躯,此次战斗气壮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表现了民族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正如“马鞍山抗日烈士赞”中写的那样“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深知军械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抛头颅使敌为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