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的特产——罐罐蒸馍和刃离荞面

家乡区县: 甘肃省泾川县

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普天下唯泾川才有;泾川全县,唯有县城近郊的水泉寺、阳坡、兰家山、后沟、田家沟门几个村庄的祖传世家才可蒸制。蒸馍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个村的井水,用别处的水却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专利,除非大将泾川的水、泾川的土、泾川的温度湿度一并引了去。

  罐罐蒸馍的来源有这样一段传奇:传说在明朝末年,斜口镇周围的村子都卖馍,而离镇二里来路的西张

村,做的馍最好!这个村穷家富户都卖馍,有这两句歌谣,“富家卖馍为发家,穷家卖馍为糊口。”有人要问,穷家都不能糊口,咋还卖白蒸馍?原来穷人买了粮,白面蒸了馍卖了,够了本,剩下的黑面、麸皮,就够家里人糊口了。

西张村有个张老汉,老两口无儿无女,家里只有一亩薄田。这年闹饥荒,想卖馍糊口,只是一时无钱买粮,老两口急得没办法。就在这时,村里一个地主死了,弟兄三个,老大老二抢光了家产,把十多岁的老三撵出门外。张三在外流浪,好心的张老汉看他可怜,便把他收留了。这张三儿可不象两个哥哥,他帮张老汉摇耧种地,担水扫院,真是亲如一家。一天,他发现老汉愁眉不展,后来知道了原因,便把自己十几年积攒的压岁钱拿了出来,这样,才做起了卖馍的生意。

有一天,张老汉把面刚搓好,突然听见张三儿喊“大呀,妈妈昏过去了!”他扔下手里的活,忙去照看饿昏了的老伴。等老伴清醒过来急忙去蒸馍,面已变得很硬,他无心加水,只是多揉了几下,就胡里马大地蒸了。这次蒸的馍比往常高,他怕没熟,拿了一个掰开和三儿同尝,两人齐声说:“蛮好!又酥又香。”担到集上去卖,吃了的都翘大拇指。

却说有位县官经过斜口,肚里饿了,便命随从买些吃食。那随从见别的食品不好拿,心里说“干脆就买些蒸馍”。街上卖馍的很多,不知哪家的好吃?这时,从他身边挤过几个人,手里拿着馍边吃边说:“张老汉的馍就是美!”“…人越吃越爱吃。”他忙拉住一个,请领他去寻张老汉。

不巧,张老汉的馍已卖完。随从不依,硬要他回家去取,恰好家里刚蒸出一锅,就是面黑,不搭眼。张老汉忽然想起一个买卖人的话,说用硫黄熏布,布就格外白,忙拿了些硫黄试着熏馍。结果熏出的馍皮儿特别的白,展展妥妥,还透着光亮,就象那刚剥了壳的鸡蛋。他把馍献给了县官,县官吃了连声称赞:

“美哉!美哉!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这……”这可把老汉难住了,心想:“好吃就行了,还管啥名子!”正好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从面前经过,他忽然想起蒸馍的样子就象装豆腐脑的瓦罐子,忙脱口而出说:“叫抽罐罐儿蒸馍。”

“好个罐罐儿蒸馍!有意思!有意思!”县官非常高兴,嘴里品着味,手里把玩着,赞不绝口“赠你纹银十两。以后按月给我送一次馍来。”

从此,张老汉的罐罐蒸馍,便在八百里秦川出名了。张老汉把手艺传给了张三儿,不几年,张三便成了当地的富户。他为了叫当地的穷哥们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便把手艺传给了大家,如今,斜口一带人,都会做罐罐蒸馍,成了临潼的风味特产。

    罐罐蒸馍不用申报小吃发明专利,泾川就是独一无二的得主。也不必用专利法保护,想偷也偷不走,想学也学不会。即使如法炮制,总要走样,面发酵后只能蒸成朴沓沓的碗状,而不能凸立为罐形。

刃离荞面

     这种小吃的原料不会失传,这种手艺却要失传了。十年后有无妇人会离,很难肯定。它存在于乡下,荞面饸饹盖了它,它不能广泛流传,它找不到传承者,便要失传。 荞面詷法与擀长面的调法相同,但不多用碱,只在荞面中和一定比例的麦面,到底和多少,就是高手与笨人的区别了,这种比例有的妇女一生也未能掌握。调荞面在有耐心,更要有一副好心肠,那些生怕男人或小叔兄长妯娌少做了一点家务活的女人味不太浓的胖女人,是詷不好这种面的,更不会刃离荞面这高超工艺的。心肠也是品位,在这里指在调面当中,想着丈夫,想着儿女,想着老人,想着尊亲贵戚,今日将要吃到由她做成的上等饭食,这是家道过活与文化发达的象征,是人的价值的象征,虽然口里说不出这些理论,但在千百年的妇人心中早就领悟了,靠着这样的寄托和精神支柱,去耐下心吃苦,不怕冷热的日里夜里操作,能做不出好饭吗?带着感情做成的饭菜,吃起来是一碗丰富的情愫,一桌浓浓的诚意同,进去的是包容人类的爱心,饭能不香吗?正如带着感情创作的小说或大型电影电视剧,能不与全人类引起共鸣令古今观众热泪盈眶心跳加快热血沸吗?

拓荒者(2014-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