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红安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是长久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除红色文化为人们所熟知外,其他文化均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笔者今天撰写此文,对红安各种文化进行归纳,以期对红安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所裨益。
一、红色文化。从红安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安人曾经将红旗插遍祖国的万水千山,指挥了我军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战役,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战役中,几乎都有红安人的身影。如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由红安人王近山、秦基伟指挥;解放战争中的塔山阻击战,由红安人胡奇才指挥;海南岛战役由红安人韩先楚指挥;中原突围由LI先念指挥;襄阳战役由王近山指挥;抗日战争中的奇袭阳明堡由陈锡联指挥,韩略村战役、神头岭战役、七亘村战役由王近山指挥等等 战争年代红安人创造了诸多神话,红安人郭天明上将第一个率部在战场上击毙日军少将;陈锡联打响了129师抗战的第一枪,奇袭阳明堡,歼灭飞机24架,此役与平型关大捷齐名;王近山指挥韩略村一战,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其中少将一名,即服部直臣,大佐6名,中佐少佐100余人等等,红安人很多因此成为抗战名将,民族英雄。一些影视剧中经典人物的原型很多是红安人,如《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是红安籍中将刘飞;《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的红安籍中将王近山;巩汉林、沈殿霞主演的20集电视剧《百姓、秀才、官》中秀才的原型是红安机智人物卢四运(这是后话,与红色文化无关)。大革命时期,《八月桂花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红安唱响全国…
二、移民文化。红安是古麻城县孝感乡所在地,孝感乡系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四川、重庆人中十之七八来自孝感乡,著名的人物有小平、李PENG、尚昆等均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移民的后裔。四川人很多族谱中均记载,先祖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嘉靖改为黄安县。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县有关史料中记载,该县人口十之六七为湖广黄安、麻城人氏。红安人在向西移民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移民文化。关于孝感乡的具体地理方位,除麻城政协主席凌礼潮外,多数专家学者经考证都认为孝感乡全部或大部在黄安。此外,红安人的先祖又多数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另外,据红安县志记载,红安很多姓氏的先祖系名门望族,如,红安郭姓系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代,红安孟姓系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后代,红安秦姓系宋朝词人秦观的后代,红安沙河王姓系元朝蒙古将军也先不花的后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移民文化的挖崛将会对红安招商引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革命文化。红安民风淳朴,但百姓却有较强的反抗精神,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民就一直同强权作斗争,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学东进和南学北移在红安形成峰面,红安背靠大别山,面向大武汉,南距武汉仅71公里,红安人退一步到深山,进一步到武汉,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使得红安从来就不乏意识超前的思想家,而先进的思想一经传播,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使得这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文化。唐朝薛刚反唐曾在红安天台山屯兵十万;元末明初,红安铁匠邹普胜(红安县七里坪邹家塾人,当时属麻城)聚兵反元,后见罗田人徐寿辉相貌奇特,将其推为首领,建立天完政权,邹普胜为太师,实际为实权的掌握者。 四、象棋文化。红安人喜爱象棋,民间从来就不乏象棋高手。湖北象棋的泰斗、鼻祖就是红安人罗天扬,清末民初,罗铁匠罗天扬曾经名噪全国,因其性格豪爽、棋风明快,人称其“人是炮棋亦是炮”。 少年时,罗在汉口学习白铁手艺,很快学会并爱上了象 棋。据《黄鹤楼棋话》载:罗曾向一个绰号"混一天"的李姓 好手学过棋。由于进步快,不久就在当地出了名。罗20岁左 右时,茶馆举办了一次象棋赛,三镇内外的大多好手都参加 了,罗一举夺魁,从此称雄武汉三镇,在整个中国境内也鲜逢对手。 罗天扬、李义庭、柳大华被称为湖北象棋三大高手,作为湖北三代象棋人的代表,他们曾经“各领风骚数百年”。革命先驱董必武也是一名象棋高手,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曾经举办了一次象棋比赛,党内会下象棋的中高级干部都参加了比赛,包括邓小平、彭德怀等,最后董必武获得冠军,周恩来获得亚军。还有五年以前红安县城关镇祁家畈的一名14岁的中学生,曾经夺得该年龄段湖北省象棋比赛冠军。
五、饮食文化。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豆皮、小桃园煨汤、四季美汤包是武汉四大名小吃。其中小桃园煨汤的鼻祖、创办人就是两个红安人。 小桃园煨汤,号称“煨汤专家”,座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前身为“筱陶袁”, 1946年,湖北省红安县人陶坤甫、袁明照两位失业厨工,在汉口开设一家小吃店。当时只有两张餐桌,一个炉灶,主要经营牛肉汤和八卦(龟)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被人们认知,生意逐渐兴隆。许多热心的食客说:这样好的煨汤应该有个招牌。于是,陶、袁二人商议,起店名为“筱陶袁”。筱与小同音又同义,自寓“小店”之意;陶袁为二人的姓氏,以示长期共同合作。由于他们煨汤醇厚鲜美,服务主动热情,又有雅致易记的招牌,名声不胫而走。1966年后,“筱陶袁”曾多次改号,最后定为“小桃园煨汤酒楼”,既是原名的谐音,又有世外桃园之韵味。小桃园是专门煨汤的特色风味店,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先炒后煨。所煨之汤,馨甜腴美,风味独特,比民间煨汤更胜一筹。煨制的瓦罐鸡汤,油黄汤清,肉嫩芳香。汤的口感很好,里面带有胡椒味,很适合天冷时喝。 红安的特色饮食还有绿豆耙、臭皮子、红心苕,七里煨葫芦、珍珠花,八里鱼面,永河皮子、华河小吊酒、上新集苕粉等。由于红安注重饮食文化,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小县,竟然创造了“长寿之乡”的奇迹。 据2006年10月份资料统计,全黄冈市共有百岁老人74人,其中红安县20人,是黄冈市百岁老人最多的县!黄冈市年龄最大的人出在红安,她就是红安二程镇的吕氏,现在已经110岁高龄!众所周知,中国的长寿之乡多为富庶之地,象湖北的长寿县钟祥,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较为富裕,成为长寿之乡不足为奇。而红安贫困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农村有少数人温饱问题还得不到解决,这样一个山区县竟然有那么多长寿老人,的确算个奇迹!这与红安人注重饮食文化,以及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如红安人喜欢吃红薯,应该不无关系。 六、人文文化。红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文底蕴十分丰厚。明朝时期有“文风犹盛唯有楚,楚亦在黄安”之说,自古以来,红安政治界、军事界、科技界、文化界、经济界杰出人士层出不穷。如,作家翻译家叶君健、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经济学家、中部崛起理论的提出者张培刚、历史学家冯天瑜等。还有祖籍河南洛阳,生于红安二程的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相传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红安,二程因此而得名。史料记载,红安二程镇,宋朝属黄陂管辖,因程颐程颢的父亲在黄陂为官,二人因此在此出生成长。二程镇境内至今还有大程山、小程山作纪念。前不久红安二程镇在镇区街心为二人树立两尊紫铜雕像,以作纪念,标志着红安将对二程文化进行挖崛,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唯一觉得不足的是,铜像为老夫子形象,显得朝气不足、暮气有余,如果换成两尊英姿勃发的青年程颐程颢铜像,效果可能会更好。
八、名镇名山文化。红安县七里坪镇是中国建设部、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著名的浙江乌镇等齐名,是中国仅有的24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其中湖北省仅两个,另一个为监利县周老嘴镇。红安天台山是佛教名山、文化名山,系佛教八大宗,天台宗的起源地,国家3A级风景区,明朝红安籍户部尚书耿定向、耿定理辞官后,在天台山创办了天台书院,南京人焦弱候慕名来此求学,师从耿定向,苦读三年,高中状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