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的民俗风情,属北方类型,典型齐鲁文化,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与周边县市区大同小异,但也有独到之处。
(一)民俗风情
节日 主要有过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辞灶等农历世俗节日,但尤以过年、元宵节、中秋节尤为隆重。
(二)民间艺术
剪纸 早在晚清就比较盛行,遍及昌邑南北。建国后,1954年本市陈光宗打破剪纸系闺阁艺术的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刀剪并用搞创作。他的处女作《看书报》发表于1954年第17期《儿童时代》。同年,他倡导成立了“龙池剪纸小组”,该组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到1985年时,市内有12名作者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展出。其中陈光宗创作的《刘海戏金蟾》、《赶鸭》,1985年分别应邀去法国和日本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选集》。
(三)传统文艺体育
1、民间杂耍 主要有龙灯、高跷、狮包、旱船、跑驴、闹海等。这些杂耍,历史悠久,大部遍及全市。正月初二就开始活动,持续十几天,元宵节达到高潮。在民间杂耍中,小章竹马独具一格。
小章竹马 据马氏宗族历代传说,至今已延续24世400余年。表演形式,马队由9人9马组成,男4女4分别左右,中间有1穿元朝服的督军,骑黄骠马,称老座马。男骑手元代兵卒打扮,头扎手巾,身穿背有“勇”字的兵服,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挽马缰,身佩刀剑,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着红绿缎袄,腰系彩裙,全是古代闺秀打扮。并有1马童,手提马鞭,作为马队指挥。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1面“马”字大旗率先开始,随之便是众多的化妆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此外要大刀、双刀、拐子枪、梢子棍的各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多少不限,但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别两侧,以便保护竹马安全。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阵容之盛。竹马的制作,造型精巧,装璜艳丽,栩栩如生。
2、美术、书法 自明清以来,不乏工书善画之人,但作品多已散失。新中国建立后,我市或本市籍专业从事或喜爱美术、书法人物不断涌现,并产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立志,多年从事美术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数以千计,不少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和出国展览。有的被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品有,油画《荒原十月》,水粉画《牡丹花》、国画《鱼》等。同时,也将绘画应用于刑事侦察方面,王立志亦曾做出过一定贡献。孟庆甲的楷书,真草隶篆,苍劲有力,闻名中外,他的名字已载入《书画名人词典》。市内作者李洪修,1984年创作的年画《三月》,在全国第六次美展中荣获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齐述仁与孙广田(字南园)的书法,1985年曾去日本展出。
(四)居住文化
在聚居特征上,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聚居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点状形,住户少,面积小。多在不能提供较大面积平坦的山地、丘陵上。二是线状。沿山埠、河岸、道路展长分布。有直线形、弧形、人字形、丁字形等。三是块状形,多在地形平坦,人口较密的地区。大小不等,大部无规则,略呈长、方、椭圆等形。四是复合形。是上述形态发展到一定规模,占有相当平面位置,与另一居民点并存入一体的村落。以上村庄,由于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近年规划重建,大部分成为块状,复合聚居,呈有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1、建筑 旧日,各村房舍高低不一,院落大小不齐,大多数是土打墙、草拍房、小院落、矮门窗。规划新建后多是砖瓦房、院成方、大门口、玻璃窗。有的已建楼房。
2、街巷 通常街称道,巷称胡同。旧村中,均不正规。一般是弯曲不平,阴雨难行;或半截道、死胡同。改建后,街道宽阔平坦,巷口等距整齐。百户内的村落通常是一条街或十字街或前后街;二百户内的往往是双十街或井子街;二百户以上的有主街、街巷多呈网格状或楼盘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