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升年”活动,以城镇居民社区和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办实一批“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实事好事,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明再上新水平。
持续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起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等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纳入市财政支出年度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近三年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均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用于文化的事业经费按全市人均高于30元列支,其中业务经费逐年递增达到了20%以上。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总投资3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320亩、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包括符合国家一级馆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演艺中心、数字电影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内的文化中心已于去年建成投入使用,并成功承办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在昌邑的多场文艺展演和比赛,目前已经成为昌邑特色文化展示的窗口、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新建成了维客利和中百大地两处数字影院,实现了电影放映与国内一线大城市同步。同时,中国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乾隆杯原生态酿酒文化博览园等一大批文化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其中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2013年又新建成了龙池、下营、柳疃三处高标准的镇级图书馆。积极实施基层文体小广场建设工程,各镇街和60%的行政村(社区)都建起了文体小广场。全市9个镇街均建成了5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大院,配备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器材设施,形成了以县级文化单位为龙头,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社区)文化大院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团队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文化服务网络,并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好地发挥了服务功能。目前全市已按省级标准建成社区级以上公共电子阅览室75个,其中省级规范化站点1个,社区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开展各级各类培训累计达13500人次。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扎实有效
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每年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集中采购图书5万册以上,建立了农家书屋之间的藏书定期互换交流制度,开展图书流动服务,并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了阅读讲演、暑期读书月、读书征文等系列阅读活动,每年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放映7000多场,村庄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组织实施了农村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共招募志愿者172人,举办文艺活动12场,走出了一条文化服务农村群众的新路子。
积极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
近年来,全市以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立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社区文化节、农民艺术节、文明之夏消夏晚会、“潍水之春”民间文艺汇演、“潍水英才”少儿才艺大奖赛、欢乐金秋戏曲票友会、丝绸之乡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为载体,每年举办各类型文化活动都在80场以上,参与的群众及演员超过28万人次。特别是去年10月份,昌邑市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部分比赛展演文化活动,让昌邑人第一次在自家门口享受到了国际国内一流艺术院团献上的文化大餐。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并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认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文化下乡”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蓬勃发展,并形成常年下乡的良性运行机制。通过文艺演出、发放各类图书、放映科技影片、文化年货带回家、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文艺演出队伍已达到100多支,每年共送戏下乡一千多场,放映电影近万场,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每月看一场电影,三年累计送图书5万余册,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加强农民文化科技培训、实用技能培训,每年辅导培训达4500人次。市图书馆、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还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及农村留守人员的不同特点,有规划、有部署、有措施地提供必要的特色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组织日臻健全
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作协、书协、摄协、音协、美协、舞协、宋占魁研究会等十多个文化协会组织,吸纳1万多名文艺骨干加入,壮大了文化队伍。文山诗书社现已发展到13个分社,出版《文山诗词》60期,出版诗集、文史著作100余种,成为江北第一个地域性诗词群体。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近年来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4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励46件,省级奖励70多件,创作出版长篇小说10多部以及多部书画作品集、综合文化丛书等。
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厅和陈列室,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档案和数据库。目前,该市已拥有省级名录4项、潍坊市级名录9项,昌邑市级名录61项。
文博考古工作成效斐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昌邑市共发现、复查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022处,其中新发现989处,名列全省第一,并代表山东省通过了国家整体验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