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寺,亦名佑济寺、十方禅院,位于淮安城“西北五里,背堤面湖”(天启《淮安府志》)旧址即今淮阴农校所在地。“当日为淮郡第一名刹”(《湖上留题录》初编),亦是苏北地区的佛教名寺之一。寺院环境优美,松竹苍翠,鸟语花香,诗情画意,蔚为壮观,历来“为名人胜游之地”(《淮城信今录》卷九)。
明顾达(字存道,号贯初,成化戊戌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陕西行大仆寺卿)的《西湖烟艇》诗生动地描绘了湖心寺的优美景色。船载香醪乐趣多,媛烟深处酌金螺,
萍开白鹭窥苍沼,荷动红鳞跃碧波。清颍风光真可并,古杭时景未能过。醉归不用喧丝竹,自有渔人送樟歌。
(一)
湖心寺始建于唐代末期,原址在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中。襟河面湖,烟波浩渺。历经宋、元,以迄于明。由于水灾兵患,其间几兴几废,至明代中期,寺院已被河(黄河、淮河)水冲坏,寺址成为平陆,里人黄週等,咸捐助置祖,议在原址恢复湖心寺。“然仅建一草庵,施茶脩业而已”(《山阳艺文志·湖心禅寺传贤碑记》卷三)。明隆庆年间,淮安知府陈文烛在寺中建招隐亭。至万历十八年(1590)达观大师来寺任住持。易草庵为瓦殿,塑丈六金身及千叶宝莲如来像。后郎目禅师次第修建,建“普光法堂,次第建三佛中殿门,倚舟堂”,“四仪六时,进道勤笃,暮鼓晨钟”(《重建湖心寺碑记》),遂使寺院焕然一新,湖心之名,远震十方。其时易寺名曰“十方禅院”。
明末由于寺院中“主事者不得其人,兼罹水患,墙垣颓而不修,殿宇败而不葺,寺几废矣”(《山阳艺文志·湖心禅寺传贤碑记》卷三)。此时,阖郡士夫敦请南庵依禅师主法席来淮主持寺院,执弟子礼,四方龙象云集。傅遐、童求、古岩莞禅师继之,师资接踵,衣钵相承,“操修严密”,“与士大夫倡酬于芰荷烟柳中,托风雅而显性宗”,“集近代尊宿语录三十卷”(《湖心禅寺传贤碑记》)流传海内。到了康熙年间,寺貌逐渐恢复如初,规模也逐渐扩大了。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敕赐寺名为“佑济寺”,故湖心寺又名佑济寺。
清乾隆辛酉年(1741)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夺淮,淮河水患不断,乾隆甲午年间(1774)“河决老坝口,湖遂为平陆,厥后屡兴屡废,寺亦渐就萧索”,“寺中古迹倚舟堂、招隐亭、柴公树下居遗址不知所在,残碑断碣偃卧荒烟蔓草间”(《湖上留题录》原序)。清同治年间,普祥禅师任湖心寺方丈,选美材,召良匠,毅然新之,“大振宗风”,从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元年(1875),“修茸增造屋字数十间,庖湢库度无所不备”,“风流文采,照耀一世”(《湖上留题录》原序)。慧之方丈继之。一九二一年淮泗暴涨,淮水浸灌,寺中水深数尺,“殿字间有摧毁,“西院翠竹千挺经水黄萎,无一竿存”(《湖上留题录》序)。慧之方丈于大水过后“增修补葺”,“重修大雄宝殿暨佛像装金补制联额”(《湖上留题录》六编),并于一九二四年新铸八千斤重的“万年宝鼎”,逐渐复其旧观。
据不完全统计,湖心寺自建寺以来,先后担任方丈的有,唐:一舟大师;宋:永明大师;明:禅衲、自始、雪印、妙峰、达观、朗目、含光、如玉、渊溟、性天、隐知(时首座本融)、法席(字南安,一作南庵,号睡翁,别号石头)、介旭(号柴村,名傅遐)、绳和尚、童求;清:古岩莞禅师、敏灵、至坚、超贤、普乐、梵麻、仪莲、普禅;民国:慧之、松崖、楞定、曼陀、梦初。
湖心寺在一九四五年前后共有僧人一百余人,道人二十余人,伙计八人,花工二人。方丈、首座,负责管理寺院全部事务;当家和尚,专管寺院的经济收入、支出、物资的调拨;知客,专管外来的和尚吃饭、挂单、签单;僧值,专管佛事;库头,专管伙计、花工;法师,专管讲经、读经、教僧人识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