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家乡区县: 山西省晋源区

本地仍实行土葬。一般停放七天。六十岁左右放五天,一人去世一人在,放五天。

一、咽气后程序: 先要在炕下烧咽气钱,在身体未僵硬前快速地为死者穿上寿衣。接着为死者整容,在口中放一枚铜钱,叫口含钱或含饭,免得到阴间挨饿。然后将死者所居之房移到正房,停放在门板上,在死者脸上盖一块白纸,头前点一盏长明灯。在街门上贴上白纸。两位老人全去世,就把门全糊满,如有一位老人健在或小辈去世,则只在门扇中部糊一块白纸。死者去世当天要砍一棵大的柳枝,上粘白纸立于大门外,名曰“穴柳”。

二、商量事宜

1.决定总管人选或帮忙的人

2.请阴阳先生

3.制作棺木。有的已提前就准备好了。棺木一般为松木。5,4,3寸厚视经济情况而定。棺外涂黑红色,绘以图案。

三、报丧:第二天下午,孝子穿孝服、持哭柱,由一人陪同先到主子家(舅舅家)报丧,再到姑姑家、姨姨等亲戚家。

四、孝服制作

1.孝子:用约1.5丈的白布做孝衫,不缝边。白布裤不缝边。腰系麻条。孝帽用白布约长1.5尺宽5寸做帽筒,再用6—7尺长,3寸宽的白布带子做一箍沿于帽边,剩余的拖到帽后,称拖带。不可等等齐,一长一短。帽前面缀一块白布,名掩包,哭泣时放下遮面。鞋用白布蒙之,后跟处有封闭开口的区别,父母双亡全封,一方健在既开口。孝子哭丧棒用约2尺长的柳枝,糊白布或白纸,女的不用哭丧棒。

2.女儿、女婿、侄儿辈、孙辈:女儿、女婿与孝子同样,不同的是腰不系麻绳,腰系从死者盖的身上撕下来的颜色不同的布条。

3.孙子、孙媳:孙子、孙媳和孝子、孝妇同。区别在于帽上缀一块红布。孙子持哭柱。哭柱上有圈红纸。外孙孝帽后无拖带,不持哭柱。侄儿、侄女,有的有孝衫孝裤,有的只有大孝衫。孝帽上缀一块红布,侄女侄媳头上带一孝箍,有拖带,缀红布。

4.同辈(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为同辈,只带孝帽,帽上缝一小块红布,后无拖带。他们的妻子只带孝箍,缀一块红布。姐妹与嫂同。

5.重孙、重外孙:用红布做孝衫,红布做孝帽筒,白布做箍,有拖带。重外孙无丧服,只带孝帽,白布做箍,有拖带。

6.玄孙:用黄布做孝衫,黄布做孝帽筒,白布做箍,有拖带。

7. 一般的人是在一条白布上扎一红布条系在臂上,男左女右。

五、请阴阳先生采坟打墓。

六、装棺(下材):去世第三天,主子家(舅舅家)与亲戚家本家在黄昏来上香、烧纸、祭吊。晚上10时左右下材。全家人必须到齐,到村里五道爷庙前烧纸,名捐王爷。路上不许说话,带上事先包好的纸包钱(钱数按死者年龄加天一地一)包七个剪好的纸包。出发前烧一个,一路走一路烧,烧到五道爷前原路返回,不许说话,不许回头看。回来后开始下材。将死者入棺,阴阳先生在场。材底下放干草。用死者穿过的衣物扎入棺内。枕头是由媳妇到五道庙去装的。入棺后盖上材盖,只盖半边。一切妥当后抬入灵棚内。灵棚设香案供品,点一盏油灯,放一教子锅,锅内放沙插上干草。再放一张死者生前的黑白照片。

七、待客:对来宾的招待,早饭一般是馏米、油糕、擀面汤、羊汤面、元宵汤等。中午饭为宴席。并有烟酒。

八、吹奏:出殡前一天请来乐队,一直吹到深夜12点。名曰“刮灵”。第二天一早再开始吹,一直到出殡结束。

九、出殡

1。食络: 以前,亲戚朋友、邻居上礼品都是用竹篮、笸箩装上蒸馍、糕点。但老人的主子(也叫人主),媳妇、孙媳妇(也叫媳妇的主子或上司)都要准备食络。食络与成年人齐腰高,盖子及把手都有繁杂的纹样,透雕或半透雕,有一个把手,用的时候,把抬杆穿入把手,两人抬着就走,俗称抬食络。主子家在食络中要放馒头(一种特制的碗状蒸食),一般放12个,遇到闰月要放13个。分层摆放,上层要放的多点。媳妇、孙媳妇的娘家在食络中放4---6公斤蒸馍或点心,还要给姑娘准备好披屏(帐子)、搭头。帐子越多,说明娘家越富有,俗称亮主子,妯娌多的相互间少不了要攀比,人们叫“妯娌娌,习比比。”食络抬到逝世的老人家,先上礼,礼房进行登记。亲家(媳妇的父亲)亲自来的,礼房要拉三尺白布,系在腰间。称“亲家公吊孝,三尺腰孝”。然后是烧香、祭拜、上供。把供品放在灵前的供桌上,把披屏、搭头都搭在食络上,以便让事宴上的人和邻居看,这时,村里围观的婆姨们会对妯娌们的礼品评三论四。回礼时,不论是馒头、点心还是蒸馍,最少要回六成。亲家公没有来的,三尺腰孝要放到食络里带回去,孙子辈亲家是没有腰孝的。礼房把回的礼放到食络里后,贴上封条。礼房还要打发抬食络的人吃饭和开工钱,三、五、十元不等。抬食络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2.摆供献:在馆前摆上桌子,焚上香,摆上五汤五饭,各种水果、点心、供馍。

3.切祭:媳妇们一边哭一边举行搭头和披屏仪式。搭头和披屏是娘家送来的一块成材布料。除红色外其它颜色均可。

4. 吊孝:孝子们分列灵棚两边,主子家先上香祭奠,依次为姨姨、姑姑、亲戚、一般人。

5. 钉棺

1.添食钵子。 2。验棺 3。开脸4. 盖棺钉棺

5. 出殡:钉完棺,将灵柩抬出大门外放入棺罩内。一切妥当开始向坟地出行。穴柳开道。穴柳上挂着阴阳先生书写的引魂幡。扛穴柳的人是死者的侄儿。无侄儿的由女婿代扛。出行顺序依次为死者生前遗照、吹鼓手、孝子们、灵柩。灵柩后是孝女们。既前有引,后有(跟)根。每到人多的地方或十字路口便停下来吹奏一番。

十、遥奠:到村外举行遥奠仪式。

2. 去掉棺罩

3. 焚烧花圈、纸扎。

4. 孝子、孝妇将麻绳条解下,孝帽上的拖带盘于头上,孝衫反穿。

5. 孝子阴阳先生、抬棺人到坟地,其他人原路返回。

6. 在大门土地爷前放一盆清水,盆上放一把刀,送丧人回来后在盆内洗手,拿刀在盆上磨三下,叫刀割水清,希望他不会回来祸害生人。

十一、安葬:下葬后,坟堆圆好,旁边插上穴柳。葬后第二天服二。孝子等全家上坟摆供并进行立碑。

十二、葬后:如遇“犯七”要做小白旗。由孝子们沿路插于路边,一直到坟前再沿坟插一圈。死者去世后三年内不动土。头年春节门前不贴春联,贴“守孝”。第二年贴蓝纸写得春联。第三年贴黄纸写得春联。

以上丧葬习俗是当地留下了的风俗习惯,到现在还在一直沿用,有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对去世亲人的思念、尊重、哀思。对生前的老人要善待、尊重。让他们安度晚年。

王家小小姑凉(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